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1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41.
目的:报告首例伴有8号染色体四体(四体8)异常的t(15;17)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ML-M3a),并研究其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外周血及骨髓标本直接涂片观察其形态学改变;采用骨髓细胞24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以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技术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结果:外周血涂片中早幼粒细胞占65%,可见中晚幼粒细胞。骨髓涂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83.6%,其中早幼粒细胞占72.4%,胞浆内可见大量紫红色颗粒。染色体核型分析揭示核型为48,XY,+8,+8,t(15;17)(q22;q12)[16]/47,XY,+8,t(15;17)(qxx:q12)[3]/46,XY,t(15;17)(q22;q12)[1]。RT-PCR检测PML-RARa(+),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显示CD13(96.2%)、CD33(55.9%)、CYMPO(93.5%)阳性,其余抗原包括淋系抗原在内均为阴性。本例患者生存期只有10d。结论:本例四体8是t(15;17)的继发性改变,可能是三体8克隆进展的结果。伴有四体8的t(15;17)AML-M3预后差。  相似文献   
42.
流式细胞术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是一项集激光技术、电子物理、流体力学、光电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仪器,被誉为试验室的“CT”,是一种可以对细胞(或亚细胞)结构进行快速测量的新型分析技术和分选技术。简单说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以高能量  相似文献   
43.
染料木黄酮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染料木黄酮(GEN)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抗白血病的可能性。方法:不同浓度(10、20、30、40、50 mg/L),不同时间(6、12、24、48、72 h)染料木黄酮作用后,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K562细胞(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及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DNA断裂梯带电泳、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GEN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GEN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PBM-CIC50=35.5 mg/L和K562 IC50=13.2 mg/L),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P<0.05);GEN体外能够诱导K562细胞凋亡,诱导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P<0.05);结论:GEN具有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对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b、GP a及 GMP140的影响。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患者 30例 ,以体外循环转机前及停机即刻为采血点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GP b、GP a 和 GMP140的阳性百分率 (% )。结果 血小板膜 GP b、GP a 百分率由体外循环前的 90± 6 ,93± 5分别减少至体外循环后的 70± 12和 76± 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0 1) ;而体外循环前后GMP140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使血小板膜 GP b 和 GP a 阳性率下降 ,可能是体外循环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血小板在体外循环中发生了活化 ,尚需检测血浆 GMP140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5.
<正>煤工尘肺(coal workers′pneumoconiousis,CWP)病变晚期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肺组织弥漫性进行性的纤维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致残性全身性疾病,目前仍然是临床上较多见的职业病[1]。  相似文献   
46.
为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和T细胞受体γ基因(TCRγ)克隆性重排情况,并初步探讨其意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1例AML患者IgH及TCRγ基因重排。结果表明,51例患者中9例(17.65%)发生IgH基因重排,11例(21.57%)出现TCRγ基因重排。由此可见,AML中确实存在系列失真现象,可有IgH及TCRγ重排发生。  相似文献   
47.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它在细胞因子诱导的基因表达中起关键性的调控作用,并参与了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等[1].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观察树突细胞 (DC )负载不同抗原后 ,抗原提呈效率及诱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杀伤效果。方法 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介素 - 4 (IL - 4 ) 干扰素α(IFN -α)从CML缓解期骨髓诱导分化DC ,同时加入不同负载抗原①反复冻融抗原 ;②凋亡抗原 ;③CML细胞 ;④空白对照 ,第 4天时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促成熟 ,将DC与淋巴细胞共孵育后 ,进行免疫应答及白血病细胞杀伤试验。结果 负载抗原后的DC抗原提呈效率最高 ,且其激活后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能够有效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结论 从CML患者骨髓诱导分化的DC能从凋亡白血病细胞、反复冻融抗原有效处理、提呈肿瘤抗原并诱导出显著的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反应 ,可望成为有效的CML特异性免疫疗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患者的微小残留病 (MRD) ,为临床MRD的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MRD的临床意义。方法  3 3例初发白血病患者均接受 4~ 6周诱导化疗 ,获得完全缓解后 ,进行巩固化疗。在诱导化疗结束时 ,巩固化疗第 12、2 4、3 6周 ,应用流式细胞仪 (FCM)以AL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特异分化抗原为标志监测MRD。结果 初诊时FCM检测 3 3例患者骨髓均有淋巴系分化抗原表达 ,在诱导化疗结束时 ,巩固化疗第 12、2 4、3 6周 ,FCM检测MRD检出率分别为 42 4%、3 1 3 %、13 8%、12 5 %。在按年龄 (以 18岁为界 )、性别、初发病时白细胞计数 (5 0×10 9/L为界 )、Ph染色体、My表达、CNSL等因素分别分组中 ,各个时间段MRD的检出率均无差别。MRD阳性及白细胞计数大于 5 0× 10 9/L(P <0 10 )为复发的高危因素。结论 ①白细胞分化抗原可作为免疫学标志用FCM方法检测ALL患者的MRD。②MRD与临床复发高度相关。③MRD可能为ALL患者一个独立的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50.
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对HL-60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基因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抗癌作用机理,用不同浓度的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体外作用于HL-60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其对HL-60细胞的抑制率,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用DNA凝胶电泳法检测HL-60细胞的凋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抑制剂作用于HL-60细胞后引起的凋亡现象。结果表明: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对HL-60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增加对HL-60细胞生长抑制愈加明显,而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无作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该蛋白作用后HL-60细胞核的形态呈现凋亡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HL-60细胞经100μg/ml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作用后,凋亡率达到52%;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细胞DNA呈梯状降解。结论: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HL-60细胞的增长,并诱导细胞凋亡,这为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应用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依据,也为重组基因工程植物蛋白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