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0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治疗过程。方法:30例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患者,全麻健侧卧位。腰部3个trocar穿刺入路。自制气囊扩张器扩张后腹腔,首先分离肾动脉,尽量远离肾门,用13mm威克外科结扎锁(Itern-o-lok,Weck closuresy stems)处理肾动脉,切断肾动脉,同法处理肾静脉。注意肾动脉、静脉分离时沿纵轴即主干方向游离,否则易撕裂血管。结果:30例经后腹腔镜手术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发生慢性腴腺炎转消化内科治疗,术后均无血管并发症。结论:后腹腔镜肾切除具有微创、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用威克外科结扎锁处理肾脏动静脉安伞、可靠。  相似文献   
22.
RECK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其与MMP-9和VEGF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RECK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组织浸润转移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异位内膜40份,在位内膜24份和正常内膜20份中RECK、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异位病灶中RECK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较正常内膜和EM患者的在位内膜均降低(P<0.05);RECK mRNA在Ⅰ、Ⅱ期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较Ⅲ、Ⅳ期显著降低(P<0.05);MMP-9 mRNA、VEGF mRNA在3组内膜组织之间相对表达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ECK基因在EM中表达减少,而MMP-9 mRNA、VEGF mRNA在EMs中表达升高。RECK基因的表达减少或缺失可能为EM的发生发展机制之一,RECK基因的表达可能起到抑制MMP-9 mRNA、VEGF mRNA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Ras相关结构域家族1A基因(RASSF1A)启动子区域在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中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RASSF1A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alPCR,MSP)技术检测HEC-1-B细胞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HEC-1-B细胞RASSF1A mRNA表达;并观察去甲基化药物5-杂氮脱氧胞苷(5-Aza-CdR)作用后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和RASSF1A mRNA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存在RASSF1A高甲基化,RASSF1A mRNA表达缺失或低表达。结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中的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DNA存在高甲基化,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致兔耳缘静脉血栓形成、局部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表达情况,分析vWF改变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6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5、7d三组,取右耳外侧耳缘静脉置20号留置针,每日经留置针输入生理盐水20ml模拟临床输液,检测置针前后血浆vWF水平变化,并各组分别于第3、5、7d取置针侧耳缘静脉做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血栓形成,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变化。结果3、5、7d组血栓形成率分别为45%、78.9%、89.5%。3d组血管内皮层完整,线粒体、内质网无明显变化;5d组血管内皮层基本完整,局部内皮细胞增生,线粒体、内质网水肿;7d组血管内皮层多破坏缺失,暴露内皮下基质,严重者血管被破坏,结构不清,可见大量脱落坏死细胞。3d组、5d组vWF水平与血栓形成情况呈正相关,7d组内vWF水平与血栓形成情况呈负相关。结论血管内皮损伤为静脉留置针血栓形成机制之一,vWF可以作为预测静脉留置针血栓发生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急诊手术治疗的优点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6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中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5例急诊手术中2例肿瘤直径小于4cm,且为外凸型生长行肾周血肿清除、肾肿瘤切除保留肾单位手术,3例肿瘤较大行肾切除术,手术均顺利完成。结论: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急诊手术治疗是安全的,手术能否保留肾脏与择期手术指征相同,记者手术并不增加肾切除的机率。  相似文献   
26.
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学观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卵巢癌腹腔移植瘤模型中进行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态学观察并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情况。方法:卵巢癌细胞SKOV3接种裸鼠腹腔,建立卵巢癌腹腔移植瘤模型,在同一张切片上以抗鼠CD34标记鼠血管内皮细胞,PAS染色行基底膜样结构标记。并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比较MMP2在卵巢癌腹腔移植瘤中央和边缘区域组织的表达差异。结果:卵巢癌腹腔移植瘤中央区域可见卵巢癌细胞围成管状结构,中间可见红细胞,未见CD34阳性细胞出现,PAS阳性物质呈颗粒状弥散分布在卵巢癌细胞浆内,有的贴附在管腔内侧。免疫组化提示MMP2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肿瘤中央区域组织比肿瘤边缘区域明显增高,RT-PCR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央区域MMP2表达与边缘区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卵巢癌细胞分泌PAS阳性物质,可能参与构建肿瘤的血管基质重塑。卵巢癌中央区域可见血管生成拟态,肿瘤中央区域MMP2表达高于肿瘤边缘区域,MMP2表达是否与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有关,仍需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7.
子宫肌瘤自发性破裂出血致休克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已婚,因持续性下腹痛2天,加重13h于2007年11月26日23:00入院。2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下腹疼痛,为持续性胀痛,伴呕吐1次,曾至我院门诊就诊,予抗炎补液治疗症状稍有好转,但腹痛未能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28.
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对卵巢功能远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与次全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2月于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妇科病区行子宫切除的子宫肌瘤患者43例,其中全子宫切除患者20例,年龄35~42岁,平均3±72.18岁。次全子宫切除患者23例,年龄33~42岁,平均年龄3±72.84岁。在患者术后3年即2006年1~2月测定性激素FSH、LH、E2值,并选择同期在妇科门诊就诊阴道炎症患者测定其性激素FSH、LH、E2值15例作为对照。对所有手术组及对照组患者均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有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结果全子宫切除组和次全子宫切除组患者之间相比,术后3年FSH、LH、E2值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手术组术后3年和对照组FSH、LH、E2各两两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子宫切除、次全子宫切除、对照组患者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40%、21.7%、6.67%,三组两两比较,全子宫切除患者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3年患者卵巢功能较正常有所减退,全子宫切除与次全子宫切除两组间并无差异,但全子宫切除术术后3年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丙氨瑞林穴位注射对子宫内膜异位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57只SD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穴位注射组(D1组)、丙氨瑞林肌肉注射组(D2组)、丙氨瑞林穴位注射组(D3组).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模型,4周后用药.治疗4周后处死.分别测量用药前后痛阈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SP在各组子宫及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1)B组痛阈显著低于A组和C组;D1组、D2组、D3组痛阈明显高于B组;D3组痛阈明显高于D1组和D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SP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呈棕黄色颗粒,分布于子宫内膜(异位和在位)上皮细胞、子宫平滑肌细胞、结缔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炎性细胞中.A组、B组、C组、D1组、D2组、D3组S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7.78%、92.22%、22.22%、57.00%、48.00%、25.oo%,B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且阳性级别最高;D3组SP表达阳性率和阳性级别低于D1组和D2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小剂量丙氨瑞林穴位注射可有效抑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P的释放,从而达到镇痛效果.丙氨瑞林穴位注射优于丙氨瑞林肌肉注射,有望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磁性纳米顺铂微粒热化疗抑制卵巢癌skov-3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分为阴性对照组、裸药组、纳米药物组、磁热组和磁热化组。处理并体外培养后采用RT-PCR检测各组MMP-2和CD44v6的表达。结果磁热化组CD44v6、MMP-2 mRNA的表达较其余4组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电磁场介导下的磁性纳米顺铂微粒可以显著抑制卵巢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CD44v6、MMP-2的表达,可能有抑制卵巢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