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8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MTT法分别检测5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患者CD/CD值、NK和LAK细胞活性。结果表明,26例有乙肝病毒复制者(复制组)CD/CD值为1.36±0.34,26例无乙肝病毒复制者(非复制组)为2.99±0.6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制组LAK细胞活性为44.20±11.51,非复制组为67.90±9.82,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复制组NK细胞活性为40.01±12.48,非复制组68.80±9.82,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复制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可为乙肝病毒复制者使用免疫促进剂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胃忧愈”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纤维胃镜证实的4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胃忧愈”治疗组8周病状消失率达80.0%,愈合率为75.0%,疗效与甲氰咪胍组相似(后者各为76.2%,66.7%),但本药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清除率(45.0%),合并的慢性胃窦炎好转率(50.0%)和慢性胃炎急性活动消失率(55.0%)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9.0%,14.3%,14.3%)。动物实验表明该方剂对无水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胃粘膜PGE2,胃酸无关,而与促进胃粘液分泌,加强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有关。  相似文献   
43.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肝硬化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性 ,68岁。 2 0 0 2年 6月 11日因呕血 1次入院。自1982年始患者手、足、口腔及颜面部出现鲜红色斑点及反复牙龈、上腭及鼻出血。家族中无同类病患者。入院查体 :皮肤、巩膜无黄染 ,手掌、手指、趾、舌、牙龈、上腭、颜面部均可见直径 1~ 3mm大小的斑点 ,鲜红色 ,圆形 ,压之褪色。心肺无异常 ,肝未触及 ,脾肋下 3cm ,质硬 ,移动性浊音阴性 ,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血白细胞 2 .7× 10 9/L ,红细胞 2 .89× 10 9/L ,血红蛋白10 0 g/L ,血小板 14× 10 9/L。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庚型肝炎检测均阴性 ,血铜蓝蛋白在正常范…  相似文献   
44.
医院医务人员数量多,部门多,对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有效激励薪酬机制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最后对医院构建激励薪酬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5.
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虫体,味辛、热,有大毒,在我国已经应用两千多年.斑蝥的有效成分为斑蝥素(cantharidin),对肝癌、乳腺癌、食道癌、肺癌、贲门癌和肠癌治疗有效,但毒性较大.去甲基斑蝥素(noncantharidion,NCTD)为斑蝥素的衍生物,是我国首先合成的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和独特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斑蝥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尖锐湿疣取得一定疗效,现将其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6.
Toll样受体是近几年发现的天然免疫受体,主要参与病原微生物产物的识别及炎症信号传导,是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连接点。Toll样受体4介导内毒素引起的感染性免疫反应,参与了肝脏内的损伤、纤维化、再生与修复等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螺内酯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培养大鼠HSCs,实验分为对照组,PDGF-BB(10 μg/L、20 μg/L)组,不同浓度螺内酯(1×10-4~1×10-8) mol/L+PDGF-BB(10 μg/L)5组,螺内酯干预HSCs 48 h后,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3H-脯氨酸(3H-Pro)掺入法研究HSCs的增殖、胶原合成能力.结果 PDGF-BB对HSCs 3H-TdR、3H-Pro掺入有促进作用,浓度越高,对HSCs 3H-TdR掺入的促进作用越强(P<0.05).螺内酯对PDGF-BB诱导的HSCs的3H-TdR、3H-Pro掺入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P<0.01).螺内酯(1×10-4~1×10-5) mol/L +PDGF-BB组最明显(P<0.01).结论 PDGF-BB可以促进HSCs的增殖和胶原合成,螺内酯对PDGF-BB诱导的HSCs的增殖和胶原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螺内酯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抑制PDGF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48.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花生四烯酸生物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近期的研究表明,COX-2的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核因子кB(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的核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近年研究发现,NF-кB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其中重要机制就是NF-кB可能通过调节COX-2的表达在胃癌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将两者关系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9.
郭霞  郭昱  张振科  崔东来 《临床荟萃》2003,18(6):310-310
患者 ,男 ,68岁 ,因腹痛、腹泻 2 0天 ,腹胀 7天 ,于 2 0 0 2年3月 18日入院。发病前 1天食猕猴桃 1个 ,腹痛位于脐周 ,为阵发性 ,大便每日 3~ 4次 ,为黄绿色稀便 ,用“黄连素”、“氟哌酸”治疗 ,腹痛、腹泻无好转。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无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史。查体 :体温 3 6.1℃ ,脉搏 80次 /min ,呼吸 18次 /min ,血压 13 0 /90mmHg(1mmHg =0 .13 3kPa) ,神清 ,皮肤、巩膜无黄染 ,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心肺无异常 ,腹膨隆 ,无压痛、反跳痛 ,肝脾未触及 ,移动性浊音阳性 ,肠鸣音正常存在 ,双下肢无水…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及胃粘膜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93例Hp阳性PU被随机分为4组。A组(新三联):兰索拉唑(达克普隆)+阿莫西林+克拉霉素;B组(灭Hp胶囊三联):新三联+灭Hp胶囊;C组(灭Hp胶囊三联):兰索拉唑+克拉霉素+灭Hp胶囊;D组(安慰剂):胃舒平。;双盲双模拟用药。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复查胃镜,并检测胃粘膜磷脂、氨基已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