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方入路(DAA)改良切口和经典切口的解剖特点,为术中避免股外侧皮神经(LFC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由蚌埠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成年国人尸体髋关节及股骨标本6具6侧,其中男2具2侧、女4具4侧,年龄48~72(61.7±8.2)岁。通过解剖标志定位的方式做DAA手术切口,切口起点均为髂前上棘最高点向下向外3 cm;DAA经典切口延长方向指向腓骨小头;改良切口将切口延长方向向经典切口外后方偏移,偏移角度为髂前上棘最高点分别与腓骨小头、股骨大粗隆顶点连线夹角的1/2。解剖显露LFCN以及所有分支:(1)观察LFCN走行及其与DAA经典切口、DAA改良切口的关系;(2)对LFCN进行分型;(3)测量DAA经典切口和改良切口与LFCN最短距离,判断LFCN与DAA经典切口和改良切口的解剖关系。结果 (1)LFCN由髂前上棘内侧0.8 cm经腹股沟韧带下方走向股骨前方,LFCN走行向前、向外近乎平行于髂前上棘最高点与腓骨小头连线。DAA经典切口远端与LFCN有交叉,有直接损伤LFCN可能,延长DAA经典切口会增加损伤LFCN概率;而DAA改良切口与LFCN无交叉。(2)6侧标本LFCN分型:缝匠肌型3侧,后向型2侧,扇形型1侧。(3)LFCN与DAA改良切口最短距离为1.2~2.4(2.0±0.40)cm,与经典切口最短距离为0~1.4(0.98±0.55)cm。缝匠肌型和后向型LFCN主干及分支与DAA改良切口的最短距离均>2.0 cm;与DAA经典切口无交叉,且LFCN所有分支与DAA改良切口最短距离均>0.7 cm。扇形型LFCN与DAA经典切口有交叉,而与DAA改良切口无交叉,最短距离为1.2 cm。结论 在解剖关系上,DAA改良切口比DAA经典切口距离LFCN更远,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更不易发生LFCN损伤。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从ECV304细胞中克隆谷氧还蛋白1(glutaredoxin1,Grx1)的cDNA序列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Grxl.方法 利用Trizol一步法从ECV304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从中获得Grx1的cD-NA,将质粒pcDNA3.1( )进行双酶切、CIP处理并回收纯化,与纯化后的Grx1cDNA连接构成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 )-Grx1,转化大肠杆菌JM109,筛选阳性克隆鉴定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经RT-PCR和测序鉴定,成功地克隆了人Grx1cDNA.结论 从ECV304细胞中获得Grx1的cDNA,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Grx1,对Grx1在体外表达、进一步研究其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评估新近确诊感染HIV的MSM人群在确诊前后的性行为变化。方法 在成都和天津,对新近确诊感染HIV的MSM人群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确诊前和确诊后6个月的性行为信息。对确诊前后6个月内的性行为进行比较 (McNemar χ2检验),对确诊后6个月内的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调查129名新近确诊的HIV感染者或患者,平均年龄为31.8岁,主要通过互联网寻找性伴。调查对象中发生无保护肛交性行为 (UAI)的比例从确诊前的70.5%下降到确诊后的16.3%,性伴数>1人的比例从确诊前的66.7%下降到确诊后的33.3%,有固定性伴的比例从确诊前的72.9%下降到确诊后的55.0%,有偶然性伴的比例从确诊前的62.8%下降到确诊后的31.0%。确诊前6个月内发生UAI、 确诊后性伴数>1人、 确诊后有固定性伴是确诊后发生UAI的危险因素。常去互联网以外的其他场所寻找性伴、 确诊后发生UAI、 确诊后有固定性伴、 确诊后未告知固定性伴是确诊后性伴数>1人的危险因素。结论 MSM人群HIV感染者在确诊后6个月内无保护肛交性行为下降显著,多性伴的情况也明显减少,但仍有部分感染者继续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相似文献   
54.
目的获得PC12细胞谷胱甘肽二硫键氧化还原酶全长cDNA及表达的蛋白质,分析比较该cDNA及外推的蛋白质序列。方法用逆转录PCR(RT鄄PCR)获得该蛋白cDNA并将其分别克隆和亚克隆于PUC18和PQE31载体,受体细胞为BL21。亲和层析分离重组蛋白,SDS电泳分析表达产物。结果PC12细胞谷胱甘肽二硫键氧化还原酶全长cDNA含324个碱基,编码含10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并与小鼠和人的该序列有高度同源性,获得了具有活性的谷胱甘肽二硫键氧化还原酶。结论构建了PC12细胞谷胱甘肽二硫键氧化还原酶cDNA在大肠杆菌细胞的克隆表达体系;测定了该蛋白cDNA序列并推导出它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证明了该蛋白与人和小鼠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55.
目前,化疗是癌症病人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药物外渗、静脉炎等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使得许多患者望而却步、甚至痛苦万分。PICC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2008-01~2010-10我科为10例癌症化疗患者实施了PICC置管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加强治疗信心,提高了生活质量,现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和非老年肝癌患者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1年6月来我院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后的患者68例,其中老年组34例,非老年组34例,两组患者在病情上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肾、肺、心脏等主要器官均无明显损伤,两组各项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用Redionics公司生产的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术(Cool-tipRF)进行治疗。治疗依据病灶直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患者在术后如存在肿瘤为完全灭活或随访过程发现复发情况,采取重复射频消融或无水酒精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1周后效果无明显差异;1、2、3年内两组在复发率、复发时间、生存率、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组、非老年组在1、2、3年内生存率分别为88.2%、65.5%、34.0%和80.5%、49.6%、30.0%,虽然老年组的生存率略高于非老年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经过治疗后即时效果、复发率、复发时间、并发症、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7.
蛋白质氧化羰基化和肌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肌肤的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的途径和机制。方法用H2O2诱导小鼠新鲜脑组织使其产生氧化碳基化蛋白,用DNPH法和定磷法检测碳基化蛋白的含量和氧化磷酸化水平。结果 在加入肌肤的保护组,碳基化蛋白含量低于损伤组,氧化磷酸化水平高于损伤组,各组差异明显。结论 肌肤对蛋白质氧化碳基化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凝胶过滤层析分离蛋白质的最佳实验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不同规格的凝胶过滤层析介质Sephadex G-50、G-75、G-100,通过凝胶过滤支析法分离已知分子量的混合蛋白质。结果 混合样品得到分离,呈现三组分离榈的层析图。结论 从大分子物质中除去小分子物质时应选用交联度大的介质G-50。进行中等蛋白质分离时,选用G-75较为合适,将小分子物质浓缩而除去大分子物质时,应选用交联度小的介质,如G-100或G-200。  相似文献   
59.
P38信号通路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P-选择素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P38信号通路 (P38mitogen activatedproteinki nase ,P38MAPK)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P 选择素以及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以高葡萄糖、糖基化终产物 (AGE)、高胰岛素和过氧化氢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 30 4 ,再以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 0 35 80预处理 ,观察ECV 30 4细胞系中磷酸化P38MAPK和P 选择素的表达。结果 :4种刺激因素均可单独激活P38MAPK ,使磷酸化P38MAPK表达量明显增加 ,P 选择素表达量也明显增加 ;以SB2 0 35 80预处理后 ,P 选择素的表达被明显抑制。结论 :P38MAPK是P 选择素的上游信号分子 ,也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60.
目的:对帕米磷酸二钠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进行临床分析。方法:70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帕米磷酸二钠联合放疗组和单纯放疗组,两组治疗前后KPS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帕米磷酸二钠联合放疗在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比单独应用放射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