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究TCD联合弥散张量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55例为观察组,45例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分析TCD联合弥散张量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各向异性分数(FA)、相对FA(rFA)、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较低,搏动指数(PI)值较高;相比轻、中度患者,重度患者的PSV、EDV、MV、FA、rFA、ADC、cAMP水平较低,PI、cGMP水平较高(均P<0.05)。PSV、EDV、MV、FA、rFA、cAM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I、cGM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相比弥散张量成像、TCD,联合诊断对该疾病的诊断效能较高。结论:TCD联合弥散张量成像诊断可更为准确地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发展,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胃黏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的micro RNAs(mi RNAs)谱,并探讨mi RNAs表达与胃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2013年6月间手术治疗胃MALT淋巴瘤47例,检测手术切除标本的石蜡mi RNAs水平,并比较mi RNAs谱中mi R-142-5p及mi R-15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有38条mi RNA上调,包括差异17倍mi R-142-5p和4.5倍mi R-155;另外,有28条下调包括mi R-34a表达差异为4.9倍。本研究结果发现胃MALT淋巴瘤组织mi R-142-5p及mi R-155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胃黏膜(P<0.01),且Hp感染阳性胃MALT淋巴瘤病例mi R-142-5p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p感染阴性病例(0.65比1.29,P=0.022),且较大肿瘤(≥5 cm)病例的mi R-142-5p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小肿瘤(<5 cm)病例(1.63比1.36,P=0.038),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及全层病例的mi R-142-5p表达显著高于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病例(1.19比0.67,P=0.041),且Ⅱ+Ⅲ+Ⅳ期组mi R-142-5p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期病例(1.36比0.67,P=0.034)。另外,本资料表明Hp感染阳性胃MALT淋巴瘤病例mi 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p感染阴性病例(1.34比11.46,P=0.010),且较大肿瘤(≥5 cm)病例的mi 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小肿瘤(<5 cm)病例(1.34比4.36)(P=0.048),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及全层病例的mi R-155表达显著高于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病例(1.86比1.37,P=0.048),且Ⅱ+Ⅲ+Ⅳ期组mi 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期病例(13.90比1.81,P=0.009)。结论胃MALT淋巴瘤组织与正常胃组织之间mi RNAs表达差异显著,尤其是mi R-142-5p及mi R-155基因,且这两种基因表达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恶性程度等密切相关,提示mi RNA在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开展前后MSM HIV感染者(MSM感染者)的晚发现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从中寻找现阶段需要优先干预的人群。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选取2005-2021年广西新报告的MSM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Joinpoint 4.9.1.0软件对晚发现病例和非晚发现病例进行时间趋势检验,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阶段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5-2021年广西新报告MSM感染者共5 764例, 晚发现比例为28.45%(1 640例)。以2015年为界, 晚发现比例呈先急速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 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6.90%(P<0.001), 2010年后常住人口、职业为农民工和样本来源于就诊医疗等因素在攻坚工程开展前后对晚发现的影响效应变化较大, 现阶段晚发现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常住人口、职业为农民工和学生。结论攻坚工程前后广西新报告MSM感染者的晚发现比例下降趋势明显, 但晚发现仍不容忽视, 需针对常住人口、农民工和学生人群开展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对2001—2015年报告的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或接触史有母亲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且现住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用Kaplan-Mel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40例,中位观察时间为2.39人年,死亡207例,死亡率为7.79/100人年。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首次CD4细胞计数、报告来源、治疗情况与研究对象死亡有统计学关联。经控制混杂因素后,首次CD4细胞计数为500~351个/μL、350~200个/μL、200个/μL的死亡风险是500个/μL的1.72倍、2.64倍和3.74倍;来源于医院就诊检测的死亡风险是检测咨询的2.13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62倍,2者的生存率曲线分布有统计学意义(X~2=386.705,P0.001)。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母婴传播艾滋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尚存在较大空间,首次CD4细胞计数、报告来源和治疗情况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2岁,主因持续的胸憋、胸闷30min,由“120”急救车送入我院。查体:体温35℃,脉搏、血压均测不到,呼吸32次/min,神志模糊,表情淡漠、大汗、皮肤湿冷、面色灰白、口唇及四肢紫绀,心率130次/min,心律不齐,心音弱。心电图窦性心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频发性多源性室性早  相似文献   
16.
探讨电脑网络技术在医院药学部门的应用。分析和整理相关文献,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进行综述。结果表明,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技术能更好的开展医院药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6-2005年乙型肝炎发病状况监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西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高发地区,1996~2005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始终处于全区各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的前3位。乙肝疫苗的普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乙肝病毒的流行,但是乙肝发病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为了解广西近年来乙肝发病的规律,为乙肝防控和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笔者整理分析了1996~2005年广西乙肝疫情资料,探讨其发病状况和影响因素,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5~2007年广西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广西学校2005~2007年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07年广西各类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7年广西学校共报告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232起,累计发病9804人,发病率为5.47%;其中,以水痘、流腮和流感突发事件为主,分别占41.10%、27.13%和23.48%;3~5月及10~12月为高发季节;乡村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发生起数及发病人数均高于县城和城市学校,而中、小学校发生起数和发病人数高于幼儿园和中专及以上学校。结论广西学校呼吸道传染病仍呈较高发病水平,应加强对农村地区中小学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Intermittent Androgen Blockade,IAB)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EORTCQLQ—C30总量表和QLQ—PR25子量表对51例接受IAB治疗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进行3次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尽管IAB使家庭经济负担加重(P〈0.05),但在间歇期负担减轻(P〈0.05)。IAB治疗6个月后患者总体健康状况明显好转(P〈0.01),尤其在治疗间歇期更加明显(P〈0.05);全身或局部疼痛缓解(P〈0.01);排尿症状改善(P〈0.01);虽然治疗6个月时患者躯体(P〈0.05)、角色(P〈0.05)、情绪(P〈0.01)、社会(P〈0.01)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疲倦加剧(P〈0.01),但在12个月进入间歇期后这些功能逐渐恢复。治疗相关症状如潮红与乳房胀痛等在6个月时显著出现(P〈0.01),但12个月时减轻(P〈0.01)。治疗期性趣明显下降(P〈0.01)、性生活丧失,但在间歇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P〈0.01)。结论:虽然IAB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机体与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是可恢复的。  相似文献   
20.
胎儿窘迫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尤其是急性胎儿窘迫,主要发生在分娩期,是目前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剖宫产率,改善围生儿结局,提高产科工作质量,我院联合应用胎心监护及脐血流测定来提高分娩期胎儿窘迫的诊断率,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