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医药卫生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2 毫秒
41.
上海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近年上海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IV-A和IV-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以及腺病毒(ADV)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中的流行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连续4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入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吸取物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检出情况以及季节和年龄分布特点.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年龄分布比较作非参数检验.结果 4年期间共收集11214例患儿标本,其中98.7%取自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种病毒总的阳性检出率为24.2%,其中RSV阳性率为17.7%,PIV-3为2.8%,ADV为2.2%,IV-A为0.7%,PIV-1为0.5%,PIV-2为0.3%,IV-B为0.1%,混合感染为0.2%.RSV通常在冬、春季流行,夏季很少检出,每2年RSV流行季节提前至秋季开始,持续流行较长时间.PIV-3、ADV和IV全年散发,某些月份时有流行.无固定的流行规律.病毒感染患儿年龄中位数RSV为4个月、PIV-3为8个月、PIV-1为9.5个月、PIV-2为10.5个月、ADV为12个月、IV为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319,P<0.01).RSV感染率随患儿年龄增长而降低,PIV-3在婴幼儿人群中感染率较高,ADV在1岁及以上儿童中感染率较高.结论 RSV是上海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病原,要幼儿易感,春、秋和冬季都有流行,PIV-3是第2位常见病原.感染儿童以婴幼儿常见,ADV是第3位常见病原,感染儿童年龄较大,IV检出率低,未出现ADV和IV在上海地区儿童中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2.
目的 了解2009年4月至5月肠道病毒(EV)71在上海地区儿童手足口病(HFMD)中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9年4月至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诊断为HFMD的95例住院患儿咽拭子标本73份与粪便标本38份,采用TaqMan实时RT-PCR及套式RT-PCR进行EV71病毒壳体蛋白VP1基因检测,并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73份咽拭子标本中,EV71阳性6份,检出率为8.2%;38份粪便标本中,EV71阳性24份,检出率为63.2%.28份套式RT-PCR阳性标本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27株为C4亚型,为绝对优势流行株,另有一株为C2亚型株;1例死亡患儿分离株为C4亚型,其VP1基因序列未见明显变异.结论 EV71是上海地区2009年4月至5月儿童HFMD的重要病原体,C4亚型株占绝对优势地位,同时伴有C2亚型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43.
临床流行病学与常用科研设计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师在临床研究和医疗的实践中,将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临床,从患者个体的临床诊治扩大到患者群体特性的研究,以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等规律。它是一门科学的方法学。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者及其患病的群体,这与实验医学的动物实验或生化、病理、分子细胞水平的研究不同,也与传统的流行病学有所区别。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各种危险因素,以认清疾病的发病本质和得到明确诊断,并为防治提供依据;探索新的诊断性试验和方法,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4.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进行麻疹疫苗计划免疫之后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义呈现上升趋势.该文对近年麻疹的流行病学趋势及病毒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阐述麻疹病毒基因型的变化及大体分布,提出目前正在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主要是H1基因型,为阻断麻疹传播,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最终达到消除麻疹的全球性目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者约有 3 0 %~50 %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1 ] ,乙型肝炎慢性化主要发生于围生期及婴幼儿感染HBV。迄今为止 ,只有乙肝疫苗的使用能有效地预防病毒性肝炎。因此 ,本文就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1 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 0世纪 80年代初乙肝疫苗问世 ,经过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试验已充分证实其有效性、安全性。我国曾对血源乙肝疫苗进行了大量研究 ,单用疫苗对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在 60 %~ 70 % ,不同方案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优于单用疫苗 …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患儿病毒感染病原体的现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12月住院确诊为ALRTI的342例患儿深部鼻咽分泌物(NPS)标本,建立套式RT-PCR的方法测定NPS中的鼻病毒(HRV)基因,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NPS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腺病毒(ADV)抗原,对各种病毒在小儿ALRTI中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42例ALRTI患儿NPS标本中,检测到HRV阳性46例(13.45%)。HRV阳性患儿中,3岁以下婴幼儿38例(82.6%),1岁以下27例(58.7%)。HRV致ALRTI全年可见,3到5月份为最高峰。RSV阳性64例(18.70%),1岁以下46例(71.88%)。1岁以下与1岁以上患儿RSV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RSV的检出阳性率从2月份起逐渐下降,6到7月份达到最低,8月份起检出率逐渐升高,至12月份达到最高。ADV感染9例(2.63%),PIV感染8例(2.30%),IFV感染7例(2.0%)。本组患儿病毒混合感染共4例。130例病毒性ALRTI患儿诊断支气管肺炎122例,体温正常42例、低热34例、中度热50例、高热仅4例,以中度发热以下为主,末梢血白细胞<10×109/L93例(71.5%),中性粒细胞<50?例(72.3%),CRP<8mg/L99例(76.2%),均符合病毒性肺炎的特点。64例RSV感染病例中有30例合并喘息(46.9%),36例HRV感染病例中24例合并喘息(52.2%)。结论病毒病原在上海地区小儿ALRTI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儿病毒性ALRTI以RSV及HRV为主,ADV、PIV及IFV相对少见,混合性病毒感染少见。HRV所致小儿ALRTI以3岁以下儿童多见,尤以1岁以下为多。上海地区HRV感染主要集中于春秋两季。RSV所致小儿ALRTI以1岁以下为主,以秋、冬、春气温较低的季节多发。除RSV外,HRV也是导致ALRTI患儿喘息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47.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进行麻疹疫苗计划免疫之后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义呈现上升趋势.该文对近年麻疹的流行病学趋势及病毒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阐述麻疹病毒基因型的变化及大体分布,提出目前正在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主要是H1基因型,为阻断麻疹传播,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最终达到消除麻疹的全球性目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目的 了解儿童志贺氏茵是否存在OXA基因及其发生率以及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6-11月从本院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培养标本分离到的福氏志贺氏茵共51株,进行β内酰胺酶OXA基因PCR检测,对PCR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并与标准株进行比对,确定其亚群并用K-B法测定志贺氏菌对7种抗生素的敏感度.结果 51株福氏志贺氏菌中45株捡出OXA-1群基因,阳性率为88.23%;福氏志贺氏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OXA-1群基因阳性志贺氏菌的耐药率为91.11%、OXA-1群基因阴性志贺氏茵的耐药率为83.33%;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也有一定的耐药,OXA-1群基因阳性的为26.67%、OXA-1群基因阴性的为33.33%;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OXA-1群基因阳性的26.67%、OXA.1阴性的为0.51株福氏志贺氏茵中未检出OXA-10群基因.结论 从福氏志贺氏茵检出OXA-1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携带率为88.23%.该基因与福氏志贺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9.
1流行病学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炎、菌血症、深部组织感染、肠胃炎等[1]。青霉素的发现及应用有效降低了其危害。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20世纪60年代早期又出现了耐甲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外周血WBC、CRP和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中的价值。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系统,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1期组)681例和重症重型病例(2期组)239例,比较两组的WBC、CRP及血糖值并绘制上述3项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并探索联合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①两组WBC、CRP和血糖值均为非正态分布数据。1期组和2期组WBC的中位数分别为11.4和11.3×10^9·L^-1,CRP中位数均为8mg·L^-1(CRP〈8mg·L^-1计为8mg·L^-1),1期组和2期组血糖的中位数分别为5.0和5.6mmol·L^-1。②采用Stata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期组和2期组WBC经log转换后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1期组和2期组CRP和血糖均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两组CRP和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根据WBC、CRP及血糖绘制ROC曲线,3项指标的AUC值分别为0.512、0.405和0.625。WBC的最佳临界值为7.85×10^9·L^-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和18.4%。血糖的最佳临界值为5.25mmol·L^-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7%和59.0%。④将WBC和血糖的最佳临界值进行串联检测的敏感度为37.3%,特异度为81.2%。结论WBC和(或)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的准确性较低,而CRP不能作为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的指标。WBC和血糖串联检测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但未提高诊断试验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