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机动车启用空调系统时,对机动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能有多大的影响?这是驾驶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车用空调系统每产生1冷t(约3.5kw)制冷量需要消耗发动机1.47kW功率,这一耗能水平比家用空调器高得多,这是由于车用空调系统的使用环境温度比较高,压缩机为半封闭式,冷凝器体积小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根据鱼藤中异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光210~245nm及290~305nm处具有吸收峰这一特性,提出了用紫外分光法测定鱼藤中异黄酮类总含量的方法,在300nm波长处,浓度低于6×2.618×10^-3/mol.L^-1时,测定了标准系列的吸光值,结果表明吸光值与浓度近乎直线相关,相关系数为0.9977;标准系列吸收值准确性高,加样回收率达99%以上,测定样品时,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3.
是否客观、公正地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历来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应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施工经验论述了微机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并例举了在进行5日核算过程中利用微机进行剩余工程量计算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品种马铃薯中氯苯胺灵的降解试验,揭示氯苯胺灵残留量的变化规律及其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氯苯胺灵在薯皮上的残留量远大于全薯,而且在降解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吸收特点 氯苯胺灵在全薯上的平均半衰期约为44天,在薯皮上的平均半衰期约为31天。  相似文献   
16.
未净松脂液可用重力沉降原理进行沉清除杂。该文对松脂澄清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设计沉清效能更高的重力沉降设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用于测定马铃薯根中噻虫嗪种衣剂的残留量,该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89.33%~91.80%,最低检出量为0.001 g,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01 mg/kg。该试验还通过运用两种不同的包衣方式,研究了噻虫嗪在马铃薯根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的包衣方式下,噻虫嗪在马铃薯根中的消解速度都较为缓慢,先包衣后切块的半衰期为17.96 d,而先切块后包衣的半衰期为15.13 d,两者持效期都较长,但不会长期存在于马铃薯根中。  相似文献   
18.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分层浸渍法制备Cu-Ce-O/γ-Al2O3催化剂,将其用于常温常压条件下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法(Catalytic Wet Hydrogen Peroxide Oxidation,CWPO)降解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酸性大红-3R染料废水,并探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Ce(NO3)3溶液浓度、Cu(NO3)2溶液浓度、吸附次数、焙烧温度和时间、升温速率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Ce-O/γ-Al2O3催化剂最佳制备工艺为0.2mol/L Ce(NO3)3溶液浸渍吸附2次、450℃下焙烧4 h预处理、1.0 mol/L Cu(NO3)2溶液浸渍吸附1次、550℃下焙烧3 h、升温速率为8℃/min;处理工艺为常压、反应温度30℃、进水pH3.0、双氧水投加量0.18mol/L、催化剂用量0.18 mol/L、反应3 h,可使酸性大红-3R的降解率达到98.16%,铜流失量控制在2.76mg/L以下。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营养性状的影响,对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9个野生二棱大麦群体的60个生态型材料的籽粒总氮、可溶性蛋白质、总淀粉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相关性网络分析(correlation-based network analysis,CAN)和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Spearmanp’s Rho Correlation)等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以色列野生二棱大麦在群体、生态型水平和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均存在明显差异;总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单粒重与起源地多个生态地理因素显著相关(P0.05)。因此得出结论,野生二棱大麦是在长期适应起源地生态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在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了其特有的营养性状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红叶文化是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观赏对象是以枫属(Acer)为代表的秋色叶植物,在千年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复杂内涵的植物文化,成为日本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文中采用文献考证的方法,从红叶文化的源起、发展及其对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日本红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唐宋文化的流入息息相关,植根于日本的自然观、民俗信仰和文学艺术,最终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红叶文化从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深刻影响了日本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标准,使得日本园林更富有韵味和生命力。基于此,梳理出日本红叶文化持续发展背后的原因和在不同时期园林设计中的发展情况,为我国红叶文化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