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业科学   6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为探究水稻有效分蘖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以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分早晚季进行试验,以不晒田为对照,设计4个晒田处理(分蘖数达预计成穗数的70%连续晒田5天及10天、80%成穗数晒田5天及10天,分别记为W1、W2、W3和W4),采用土壤水分自动记录仪监测土壤5、10、20 cm深的体积含水量,研究不同晒田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分蘖末期W1、W3和W4晒田处理及晚稻W2和W3处理均能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早稻晒田处理效果排序为:W4> W1> W3> CK> W2,晚稻为W2> W3> W1> CK> W4。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与5、1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拟合;早、晚稻分蘖末期排水晒田至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7%~55%时,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较高。  相似文献   
52.
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有关水稻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定量研究未见报道,而水稻为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很有必要了解它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通过利用1996~2005年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统计水稻的净初级生产力表明,播种至三叶期的NPP为3.65±1.36g/m2·d,三叶期至移栽前的NPP上升到14.34±15.18g/m2·d。移栽至分蘖期的NPP为2.98±1.79g/m2·d,分蘖至拔节期的NPP为12.11±4.37g/m2·d,拔节至抽穗期的NPP为19.35±4.66g/m2·d,抽穗至乳熟的NPP达到最大为29.89±13.71g/m2·d,乳熟期至成熟期的NPP有所下降,为8.81±11.51g/m2·d。与大多数植被相比,水稻的净初级生产力较高。三叶期的生物量为75.14±31.49g/m2,移栽前为156.84±48.99g/m2,移栽后为5.48±2.50g/m2,分蘖期为45.53±29.39g/m2,拔节期的生物量为213.11±54.78g/m2,抽穗期的生物量为567.83±117.87g/m2,乳熟期的生物量为889.70±173.99g/m2,至成熟期为1018.00±147.60g/m2。水稻的净初级生产力与叶面积指数有着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3.
水稻东野1号苗期耐冷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东乡野生稻转育而来的粳稻品种东野1号具有很强的耐冷性.对以东野1号与弱耐冷粳稻和籼稻品种配置的赣早籼49/东野1号和粳稻0298/东野1号的杂交后代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东野1号在幼苗3叶期强耐冷性遗传属于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效应为加性和显性效应,受1对细胞核显性基因所控制;耐冷性遗传表现为超亲优势;用东野1号作轮回亲本,回交1代的耐冷性比亲本东野1号的耐冷性更强.因此,在以东野1号为耐冷基因供体与籼稻杂交后代的耐冷遗传育种研究中,很有可能选育到耐冷性强的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54.
临床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5.
56.
正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开发使用,利用计算机软件已成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现代办公趋势,除各种畜牧兽医行业软件外,一些其他软件,例如Photoshop、CAD等软件运用得当,同样能给畜牧兽医工作带来促进作用及便利。一、图片处理类软件(Photoshop等)在畜牧兽医工作中的作用当前,数码相机已经普遍应用于日常工作中,在它带给我们高效、快捷的服务时,人们对数码照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对拍摄的照片进行一定的处理。笔者就图片处理类软件在畜牧兽医日常工作中的促进作用做  相似文献   
57.
为探明超级稻与普通杂交稻、常规稻不同水稻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其差异。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于2008—2009年对‘金优458’、‘金优463’、‘两优287’、‘株两优211’和‘禾盛10’等早稻品种,以及‘淦鑫688’、‘岳优712’、‘两优培九’、‘欣荣优254’和‘赣晚籼37’等晚稻品种,在水稻生长的各生育期,利用LI-6400光合仪对试验水稻进行了叶片光合观测,并分别对光合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早稻的光补偿点为25.7~35.7μmol/(m2·s),晚稻的光补偿点为29.5~35.3μmol/(m2·s);早稻的表观量子效率为0.0401~0.0481,晚稻的表观量子效率为0.0387~0.0503;早稻的暗呼吸速率为1.0879~1.7975μmol/(m2·s),晚稻的暗呼吸速率为1.2778~1.6051μmol/(m2·s);早稻的CO2补偿点为66.6~75.4μmol/(m2·s),晚稻的CO2补偿点为75.6~87.6μmol/(m2·s);早稻的表观羧化效率为0.0594~0.1089,晚稻的表观羧化效率为0.0547~0.0764。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出,同期栽培的不同试验水稻品种,叶片的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表观量子效率、CO2补偿点和表观羧化效率等光合参数值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晚稻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1999~2017年江西省南昌县晚稻生长发育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7年南昌县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晚稻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南昌县晚稻产量呈现上升趋势.晚稻产量和生育期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生育期温度的升高,每增加1℃水稻产量升高424.00 kg/hm2.历年晚稻抽穗期的LAI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1/10 a,抽穗期的LAI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0.8/10 a.晚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每升高1,产量增长210.78 kg/hm2;乳熟期叶面积指数每升高1,产量增长218.17 kg/hm2.晚稻抽穗期≥20℃积温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21.6℃·d/a.抽穗期≥20℃积温呈现下降的趋势,递减率为3.8℃·d/a.晚稻全生育期≥20℃积温呈现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12.4℃·d/a.生育期≥20℃积温每升高100℃·d,秧苗期叶面积指数升高1.06,晚稻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升高0.39,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升高0.38,乳熟期叶面积指数下降0.83.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升高0.23.  相似文献   
59.
桉树人工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衰退及防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桉树连载人工林地的地表枯枝落叶层中,干物质和各种养分贮藏量与次生阔叶林和厚荚相思林比较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全N量和碱解N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也出现下降趋势。传统的砍、烧、机耕整地使桉树林地的枯枝落叶和养分库呈突变形式退化。林分组成单一,凋落物数量和养分含量少,也是桉树林地土壤有机物的养分库退化的原因,通过改变林分组成和施肥,可以控制人工桉树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提高人工林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60.
在测定土壤平衡解吸磷和土壤钾位缓冲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林木施肥的立地养分效应模型,结合林分的目标产量,提出了浅海沉积物砖红壤条件下刚果12号桉W5的施肥量,并布置了肥效校验田间试验.田间施肥试验表明:对浅海沉积物砖红壤条件下刚果12号桉W5的后期生长,单施氮肥和磷肥对胸径和蓄积量生长都无显著性作用,增大钾肥的施用量对蓄积量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试验区该无性系6 a达到180 m3合适的配方量是:N 285 kg / hm2,P 62 kg / hm2,K 185 kg /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