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4篇
农业科学   38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了我国典型3种可变电荷土壤和4种恒电荷土壤在陪伴阳离子分别为K十、Na十、Ca2+时和1mmolL-1KC1、K2SO4支持电解质中NO3-的吸附。结果表明,NO3-吸附量随pH的增加而减小。在添加相同浓度NO3-时,3种可变电荷土壤对NO3-的吸附量顺序为Ca(NO3)2> KNO3>NaNO3>KNO3十KCI>KNO3+K2SO4;在初始NO3-浓度0.5-5mmolL-1的范围内,吸附量随浓度变化的关系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式.由此求出与NO3-吸附结合能有关的常数(K)在不同共存离子存在下数值较小且差异不大,因此认为不同陪伴阳离子和不同伴随阴离子对NO3-吸附的电性机理影响不大,只是改变了土壤表面的正电荷数量从而使吸附量发生变化。4种恒电荷土壤对NO3-的吸附量通常很小,其中在Ca(NO3)2介质中较在其他介质中稍大,最大吸附量仅为1.5~mmol kg-1左右,约为可变电荷土壤的1/10,且在浓度较低时常观察到负吸附。  相似文献   
12.
土壤离子吸附:2.主要阴阳离子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土壤与环境中主要阴离子HPO^2-4,MoO^2-4,SO^2-4,F^-,Cl^-和NO^-3以及主要阳离子K^+,Na^+,Ca^2+,Mg^2+和重金属离子Cu^2+,Zn^2+,Ni^2+,Co^2+,Pb^2+等的吸附特性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小麦根-土界面磷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气候室采用32P标记土壤和土-根平面系统研究小麦根际磷的分布。结果表明,小麦根-土界面磷呈亏缺分布,但在报表0.5mm以内,大约培养15天左右磷常出现相对累积。磷的亏缺强度在高含水量和低空气湿度时较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磷亏缺量和亏缺范围随之增大。此外,磷亏缺量以中下部根系较大。根-土界面磷分布以方程C/Co=a+blnX或C/Co=aXb拟合为优;时(t)空(X)作用下的磷分布可用t和X三次非线性多项式拟合。  相似文献   
14.
pH 对土壤及其组分吸附和解吸镉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综述pH对土壤和土壤组分吸附和解吸镉的影响研究进展。大量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及其组分对镉的吸附随pH增大而增加,pH通过影响Cd2 水解、Cd2 与H 交换作用、吸附表面类型和吸附表面电荷等影响镉的吸附,pH与镉的吸附量间存在密切关系。pH对土壤和土壤组分对镉解吸的影响因提取剂类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趋势,单一无机盐或无机酸提取剂下镉的解吸随pH增大而降低,无机盐加有机酸提取剂下镉的解吸量变化趋势又因pH值和有机酸浓度以及有机酸与镉的络合能力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稻田氮素形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湘南丘陵区红壤稻田上进行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田间氮素动态、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及增产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既能快速提高稻田有效氮含量,又能长久保持土壤氮素含量,提高氮素利用率。早稻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产量要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也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但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晚稻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早、晚稻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3.50%、22.88%;单施有机肥处理早晚稻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1.04%、32.40%;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早晚稻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0.07%、3.5.60%。  相似文献   
16.
以12年的红壤长期肥力监测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连续施肥对土壤磷组分、土壤对磷吸附解吸、土壤活性酸铝的影响。连续施用化学磷肥和化肥加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无机磷数量。施用有机肥料,土壤中的磷以Ca-P和Al-P积累为主要表现形式,化学磷肥的施用能够提高土壤的全磷,并以Al-P增幅为最大,在所有处理中均表现为土壤O-P相对稳定。有机肥料处理土壤对外源磷的吸附强度明显少于施用化学磷肥和不施用磷肥的处理,有机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吸附磷的再利用,在NPKM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的47.72%,M处理中占42.89%,其它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数量一般少于8%。MNPK、M处理的PFI为2.51、2.69比N、NP处理4.53、4.37明显降低。在红壤旱地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土壤交换性酸铝成倍增加,土壤酸化严重;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土壤交换酸铝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17.
对棕壤、黄棕壤、黄褐土和(土娄)土344个样品阳离子交换量(CEC)与有机质、粘粒用方程y(CEC)=b_0+b_1χ_1(粘粒%)+b_2χ_3(有机质%)+b_3χ_1χ_2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在粘粒与有机质数量比为3~16(平均为8左右接近有机质与粘粒CEC之比)时,有机粘粒复合显著影响土壤CEC,且复合消耗有机质与粘粒总交换点的数量分别为41.8%,26.7%,31.9%和19.8%。  相似文献   
18.
在对国内外农田生态保育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田生态保育的新观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农田防污治污体系构建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讨论了该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揭示出相关重要科学问题;提出了“藏粮于田”战略及其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24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 pH降低主要发生在施肥的前8~10年,当pH下降到4.5时,其下降速度趋于缓慢并相对稳定。施用有机肥(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土壤pH保持稳定或较试验开始有所升高,以单施有机肥处理pH升幅最大,升高1.0个单位。不施肥和施用化学氮肥的作物产量随着施肥年限均显著降低,其中小麦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1~104 kg/hm2,玉米产量平均每年下降 24~210 kg/hm2; 而施用有机肥的作物产量保持稳定或稳定增加,其中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的玉米产量平均每年增加 101 kg/hm2。施用化学氮肥处理(除氮磷钾配施处理的玉米外)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与土壤pH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pH降低是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施用有机肥能改善红壤酸度,尤其是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能获得持续高产,是红壤区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红壤水稻田每年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设每年施硫量分别为0、112、604 kg/hm2 3个处理,进行了长期(33年)施硫与不施硫土壤碳、氮、磷、钾、硫等养分含量变化及其在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和含硫化肥长期施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硫土壤有效硫含量显著升高,并在土壤剖面(0100 cm)上累积; 高硫(HS)、低硫(LS)处理有效硫含量比无硫(NS)处理平均增加85.6%和12.8%; 施硫处理土壤耕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升高,其中高硫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比试验开始时增加17.7%、25.6%和250.0%。长期施硫的土壤有机质增加速率显著高于不施硫处理,高硫处理其含量比无硫处理增加了11.5%,说明施用硫肥有利于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养分累积。在南方红壤硫素养分缺乏的地区,施用硫肥有显著的培肥效应,生产中应重视硫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