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1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滇西岩溶山区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退化土壤的恢复是目前生态重建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岩溶地区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对云南西部岩溶地区洱源县炼铁山区土壤退化现状和土壤特性的分析研究表明:人为活动已引起岩溶山区土壤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不论是次生林或人工林,还是坡耕地、果园和桉树林,与人为干扰较小的阔叶林相比,都呈现明显的退化现象;而坡耕地和桉树林的退化尤为严重.在分析云南西部岩溶山区土壤退化状况及退化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2.
剑湖湿地保护区土壤特性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云南西部澜沧江流域的高原湿地剑湖的土壤特性,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对其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围湖造田及毁林开荒,50年间湖面积减少1/3,蓄水量降低近2/3,沼泽土垦为旱耕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损失43.03%和60.7l%,垦为水稻土分别损失6.4%和21.43%,使入湖处水的全氮和全磷分别为湖心的3~10倍,NH4^ ,NO2^-,NO3^-约为4倍,水体渐趋混浊,悬浮物增加了1倍.分析了剑湖湿地土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出了剑湖湿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业利用和人为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剑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特性,探讨了农业利用和人为活动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的影响以及森林对湿地的涵养作用。结果表明,湖滨带围垦造田,集水面上毁林开荒以及流域范围内的土壤利用对湿地土壤的发生发展产生显著影响。50年间湖面积减少了33.44%,蓄水量降低了62.95%,土壤养分呈现下降趋势。施肥影响下的农耕地包括水稻田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森林破坏后引起的表土养分流失和水土流失,是导致湖泊水质变劣、面积萎缩,引起剑湖湿地退化的潜在因素,对澜沧江下游及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滇东南岩溶区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岩溶地区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土壤特性,以及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较好的土壤呈垂直规律分布,土层深厚,阔叶林下A层平均厚度17cm。土体为A-B-C-D完整构型,土壤发育良好。<0.001mm的粘粒10~60%。土壤C/N平均比值阔叶林下19 17,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10.4。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5.7gkg-1,为亚热带肥力较高的土壤,但植被类型改变为针阔混交林则降为77.4gkg-1,改变为针叶林降至55.9gkg-1,改变为坡耕地则降至14.9gkg-1,反映了岩溶地区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原状土就地培养取样法定位研究田间土壤氮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原状土就地培养取样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应用,并对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演替、人工林种植和农业耕作等不同方式下氮素营养在时间进程及空间结构上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就地培养取样法结构简单,方便易行,对土壤几乎没有扰动,也没有区域土壤类型的限制,弥补了其他方法的不足和研究的单一性,可定量化监测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氮库动态变化中的氮释放与固定、吸收和淋失等氮素营养随时间和季节变化的整个过程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后土壤氮营养的空间变异,为田间条件下土壤氮库动态变化定位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