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2篇
农业科学   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川南不同退耕还竹林土壤团聚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川南地区常用的退耕还林竹种撑绿竹和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5年、10年和非退耕竹林土壤团聚特征和分形维数,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农耕地相比,退耕还竹林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退耕10年的撑绿竹和硬头黄竹林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分别为农耕地的163.27%和158.36%;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范围为0.84~2.50 mm和1.04~1.98 mm,不同土层间MWD和GMD表现一致,均为表层土最高,中层土次之,下层土最低;各土层的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为2.308~2.526,且由表层土到中层土呈上升趋势,至下层土无明显变化规律.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0.002 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粒级含量、土壤密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无法用土壤分形维数来表征该地区土壤密度和有机质含量.研究表明:退耕还竹有利于降低土壤板结,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数量;撑绿竹和硬头黄竹均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分形维数,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进而增加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发挥保持水土作用.  相似文献   
42.
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的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Bambusa sinospinosa McClure)、车箣竹(Bambusa blumeana Schult.f.)和越南巨竹(Dendrocala-mus yunnanicus Hsueh)竹材的各力学性质。[方法]选取3年生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各5株,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制作各力学强度试件,测定物理力学性质,并与传统材用竹种毛竹为参比进行分析。[结果]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的顺纹抗拉强度分别达到297.3、279.2、265.0MPa,均比毛竹材的相应强度大,顺纹抗压、顺纹抗剪、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比毛竹材的相应值略小。3种丛生竹的力学强度与竹竿部位有关,从基部至梢部,各力学强度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从力学性能上看,可考虑将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3种丛生竹种用作竹板材原料。  相似文献   
43.
以撑绿竹为研究对象,通过肥料配比、施肥量和施肥方式3个因素不同水平的正交试验,对撑绿竹的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促进撑绿竹胸径增粗的最佳施肥模式为:肥料配比(N:P2O5:K2O)为3:2:1,施肥量为1.2 kg/丛,施肥方式为撒施;提高撑绿竹繁殖率的最佳模式是:肥料配比(N:P2O5:K2O)为5:2:1,施肥量为0.6 kg/丛,施肥方式为穴施;增加撑绿竹生物量的最佳施肥模式为:肥料配比(N:P2O5:K2O)为5:2:1,施肥量为0.6 kg/丛,施肥方式为撒施。  相似文献   
44.
环境胁迫下竹类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克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兼有生理可塑性和生理整合的属性。竹类植物是克隆植物的一类重要资源。竹类植物生态适应性策略是竹林健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竹林对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文中从克隆植物的生理整合及生理可塑性等方面对竹子在水分、温度、光照及土壤矿质元素等环境胁迫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进行综述,并从加强竹子生理整合特性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抗性生理机制研究、"南竹北移"引种驯化等3个方面提出将来研究重点,以期为研究竹子应对异质环境胁迫、提高生态适应性和扩大竹子生长范围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毛竹纯林(Ⅰ)、竹阔混交林(Ⅱ)和竹针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渗透性能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40 cm土层中,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总量的排列顺序为:Ⅰ>Ⅲ>Ⅱ;在40-60 cm土层中,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总量的排列顺序为:Ⅰ>Ⅱ>Ⅲ,即不同层次毛竹纯林的土壤渗透性能最好,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平均分别为10.73,7.68,8.94 mm/min和354.23 ml/cm2。土壤物理、化学、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渗透性有重要影响,土壤渗透性指标与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排水能力、全氮、水解氮、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极显著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全磷、速效钾显著相关。对影响土壤渗透性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表明,三个主分量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6.952%,基本解释了总方差,信息损失量较少。  相似文献   
46.
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为重要.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可持续林业的基本特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可持续林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评价,防止片面性;用统一的标准将可持续林业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依据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原则及廊坊市的区域特点构建廊坊市可持续林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与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权重,定量评价廊坊市林业是否具有可持续能力.结果表明,廊坊市整体上还不具有可持续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7.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和相对生长法,测定了长江滩地4种密度14年生I-72杨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发现在密度250~370株·hm-2的范围内,I-72杨林分生物量从102.40 t·hm-2增加到147.20 t·hm-2,生产力从7.31 t·hm-2·a-1增加到10.52 t·hm-2·a-1.在所调查的林分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0%,其中干54%、枝28%、皮7%、叶1%;地下部分生物量仅占总生物量10%.在4种密度的林分中,I-72杨人工林生物量的径级分布表现为波浪形,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生物量高峰出现时的径阶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8.
为探索毛竹林向撂荒地扩展过程中细根性状的可塑性反应规律,以毛竹-撂荒地扩展界面为对象,比较不同扩展阶段毛竹细根质量、比根长、根长密度、细根C、N、P含量、C/N和N/P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扩展,细根质量和根长密度增加、比根长降低;细根C含量、C/N和N/P升高,细根N含量和P含量降低。与扩展前期相比,扩展后期细根质量、根长密度、细根C含量、C/N和N/P分别增加了197.01%、92.80%、5.41%、26.26%和108.25%;细根比根长、N含量和P含量分别下降了32.71%、16.29%和57.69%。细根N含量、P含量、C/N与细根质量和比根长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毛竹细根养分含量与细根形态性状协同发生变化。0~1 mm细根具有比1~2 mm细根更低的根质量,但具有更大的根长密度和比根长,0~1 mm细根质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的平均值分别为835.26 g/m~3、7 208.36 m/m~3和9.38 m/g;1~2 mm细根质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平均值分别为1 202.10 g/m~3、2 530.03 m/m~3和2.47 m/g。随着毛竹扩展,毛竹细根性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同时,0~1 mm细根比1~2 mm细根具有更强的资源利用能力,在毛竹生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9.
目的本文对海南岛甘什岭地区热带次生低地雨林棕榈藤的种群数量动态及波动周期进行分析,探究天然更新棕榈藤种群的生长动态规律,为棕榈藤资源保护和后期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南岛甘什岭天然更新黄藤、杖藤、多果省藤和白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编制了棕榈藤种群生命表并进行动态分析;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对种群存活曲线拟合;3种生存函数预测藤种群生存概率;并通过谱分析来阐述藤种群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结果甘什岭天然更新棕榈藤种群以幼苗和幼藤为主,约占总样本的90.1%~97.7%,成年藤株数量少。白藤、杖藤间隔期死亡率和平均存活数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多果省藤和黄藤则为先增大后减小;白藤生命期望在2.5~4.5 m达到最大值,多果省藤、黄藤和杖藤则分布在4.5~6.5 m、6.5~8.5 m、8.5~10.5 m时最大。杖藤存活曲线趋于指数函数(Deevey-Ⅱ,R2=0.840,P=0.000 < 0.01),其余3种藤存活曲线趋于幂函数(Deevey-Ⅲ,R2>0.910,P=0.000 < 0.01)。4种棕榈藤生存率在幼苗期高,随生长呈逐渐降低趋势;除多果省藤外,死亡密度均呈锐减至相对稳定的下降趋势,早期危险率高于后期。谱分析表明,白藤波动振幅差异小,其余3种藤振幅差异大,其中杖藤和多果省藤在4.5~6.5 m时波动振幅最大,黄藤在2.5~4.5 m时波动振幅最大。结论甘什岭地区棕榈藤天然更新种群具有高繁殖和低存活率特点,反映出棕榈藤对该地区生境的适应策略,即通过高繁殖率弥补物种存活能力的不足,以提高物种保存几率。同时在攀援至林冠层过程的棕榈藤存活能力强,相对白藤,其余3种藤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通过改善生境条件并结合人工培育壮苗措施提高更新苗存活率,有利于棕榈藤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50.
竹材碳足迹内涵及其对产业发展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植物是陆地上唯一能够从大气中固碳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减缓气候变化、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能力远未被认识和充分发挥。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固碳潜力巨大,一次种植可永续利用。竹子从光合作用、生长发育、采伐收获、产品制造、友好利用直至分解释放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是碳汇或碳封存的全过程,即竹材碳足迹。通常研究的竹林碳汇只涉及竹林生长阶段,忽略产品使用阶段,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开展竹材碳足迹的全过程系统监测和研究,完善竹林碳汇的内涵,正确认识碳循环规律,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碳汇研究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竹材碳足迹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实施之下,促进竹林定期采伐、全量收获、健康生长,促进竹产品量产利用,增加产品碳封存时间、提高产品寿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脱贫增收致富、延缓碳排放,调控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合理有序、协同发展,意义更加重大。竹材碳足迹理念的实施对系统认识竹林碳汇、指导竹林健康生长、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推进竹业全产业链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