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业科学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03年至2004年,对保山市蚕豆小麦问作条件下养分利用对病虫危害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蚕豆小麦间作模式中,施用氮肥和磷肥水平下,对病虫的生物控制效果均低于施钾肥水平.施钾肥的处理,斑潜蝇的虫情指数比对照降低了0.9,相对防效达19.40%;小麦锈病的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了2.36,相对防效达49.89%.因此,蚕豆小麦间作时,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应适当增施钾肥,能有效地控制病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62.
建国70年来,我国在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笔者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确定的28个"十三五"重点中药材品种为基础,检索了1949—2019年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的有关文献;并对检索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建国70年来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同时对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63.
避雨栽培对葡萄果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微气象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控制葡萄果腐病的发生,在云南省石林县和富民县葡萄园内利用HOBO H8温度、湿度测定仪监测了避雨和露天栽培中葡萄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并以适宜葡萄果腐病菌萌发和侵染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果面持露时间为根据,分析了避雨栽培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与果腐病发生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避雨栽培可以减少风雨对果穗造成的伤口,避免雨水飞溅对病原菌的传播,还可以显著减低棚内植株冠层适宜果腐病发生的相对湿度和果面水膜的持续时间,创造了不适宜果腐病菌萌发和侵入的条件,可有效控制果腐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64.
系统比较了从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区采集的57株葡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三唑类脱甲基抑制剂烯唑醇、腈菌唑及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咪鲜胺的敏感性、交互敏感性及敏感性与生存适合度的相关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值在0.01~1.58 mg/L之间,高于其对烯唑醇(EC50值为0.05~25.45 mg/L)和腈菌唑(EC50值为0.49~192.93 mg/L)的敏感性;部分菌株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显著降低,而对咪鲜胺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供试菌株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与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性。低敏感性菌株的致病力和菌落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具有较高的生存适合度。  相似文献   
65.
以8年生"霞多丽"葡萄为试材,比较分析了不同留叶量及不同时间摘叶处理对葡萄果实品质指标(总糖、总酸、糖酸比、pH、总酚、丹宁)及一年生葡萄枝条的总糖、淀粉含量与茎髓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果枝留叶量为8或10片时与在葡萄转色后期进行摘叶处理均可明显改善果实层的通透性,显著提高葡萄果实品质,糖度增加,酸度降低,糖酸比、pH均有提高,酚类物质有效合成;不同留叶量与不同时间摘叶处理使树体总糖、淀粉含量及茎髓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结果枝留10片叶与转色后期2种处理对果树枝条的碳素营养没有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6.
以6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比较了香格里拉高海拔地区葡萄在留结果枝为12枝/株与18枝/株的条件下,不同时间摘叶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于葡萄转色前期和中期摘除"赤霞珠"葡萄果穗及果穗以下的全部叶片可显著增加果实含糖量,降低酸度,摘叶处理对果实糖酸比、pH值、总酚、丹宁等多项果实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时间摘叶处理使葡萄枝条的总糖与淀粉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在转色中期(8月16日)进行摘叶处理对果树枝条的碳素营养没有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7.
 在云南高原葡萄主要产区弥勒县进行了8种不同规格的避雨栽培模式对主要葡萄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葡萄品质和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凡是能有效避免雨水淋到葡萄植株上的避雨栽培模式均能有效地控制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重要病害的发生危害,但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差。各种模式的避雨栽培均能明显改变葡萄植株冠层的微气象条件。不同模式的避雨棚均能明显增加植株冠层的温度和昼夜温差,日最高温很少高于32℃。湿度监测结果表明,晴天各种避雨栽培模式下植株冠层的平均湿度均大于露天栽培,但植株冠层最高相对湿度均小于90%;雨天避雨栽培植株冠层的平均湿度小于露天栽培,相对湿度均小于95%,均不会导致棚内湿度过高而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各种避雨栽培模式对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改变也不会影响葡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还能提升葡萄的含糖量和外观品质,增加商品价值。综合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云南省特殊的高原葡萄产区采用适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以有效调控葡萄植株冠层微气候因子,从而达到控制葡萄病害,提升葡萄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8.
元阳白脚老粳水稻地方品种内遗传异质性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云南部分水稻(Oryza sativa L.)地方品种栽培历史悠久,是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极佳材料.本研究对一个栽种历史悠久的水稻地方品种的内部遗传异质性进行了微卫星(SSR)分析.采用24对引物对来自元阳新街镇4个寨子的40份白脚老粳品种以及5份对照品种进行了遗传背景分析,共检测出114个等位基因,其中在40份白脚老粳地方品种中检测到98个等位基因.UPGMA法构建的系统树显示,45份水稻品种遗传相似系数在0.413~1.000之间,而40份白脚老粳地方品种遗传相似系数在0.762~1.000之间,该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非均匀地按地理位置分布,大新寨白脚老粳地方品种遗传丰度最高,小水井的遗传丰度最低.研究表明,相同地方品种不同村寨的居群遗传多样性不同,当地农民通过村寨之间的交换维系地方品种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9.
简要介绍了马铃薯从南美洲原产地向外传播的过程;阐述了在云南省发展冬季马铃薯的意义及优势,并通过试验示范,验证了发展冬季马铃薯的可行性;提出获得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和市场培育过程中需要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70.
江西稻瘟病菌DNA指纹分析及遗传宗谱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Rep-PCR(R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CR)分子指纹技术,完成了江西99个稻瘟病菌株DNA指纹谱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以相似度75%为界,可以将江西省不同稻区采集的99个菌株划分为14个遗传宗谱。其中,4、1和10三个宗谱为优势宗谱,宗谱4有37个菌株,宗谱1有18个菌株,宗谱10有12个菌株,分别占总数的37.37%、18.18%、12.12%,宗谱5、2、7、12、3、13的菌株数分别为7、6、5、5、2和2株,其余5个宗谱所含菌株数均为1株。宗谱G14分布最广,在赣东丘陵山地区(GD)、赣南山地丘陵区(GN)、赣西丘陵山地区(GX)、赣北部阳湖平原区(GB)和赣中吉泰盆地区(GZ)5大稻区均有分布。其次是宗谱1、5和10,在GD、GN、GX和GB4大稻区有分布。同一稻作区的病菌存在多个不同的遗传宗谱。从中可以看出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