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呼吸暂停早产儿应用复苏呼吸气囊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2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应用复苏呼吸气囊抢救失败的原因,解除原因后,16例患儿呼吸恢复,抢救存活,4例死亡。提出呼吸暂停早产儿应用复苏呼吸气囊辅助呼吸时,需加强呼吸监护,保持呼吸通畅,保证氧流量,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2006年将新生儿设为全无陪病房,共设立新生儿内科病床50张。新生儿外科病床16张。护理人员编制36人,为保证护理质量,我院招收了12名来自护理专业毕业取得护士执照的护理员,协助进行新生儿的生活护理及简单的非医疗性操作。通过科室对她们的培训。护理员能胜任科室的工作,填补了正式护士人员的不足,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完成医疗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新生儿CRE感染防控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病区2016-2018年CRE感染新生儿68例(CRE组),随机选取同期同病房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CSE)感染新生儿50例(CSE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C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CRE组新生儿68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感染60例(88.24%),大肠埃希菌感染7例(10.29%),产酸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例(1.47%)。CRE组医院感染38例(55.88%),CSE组医院感染6例(1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PICC置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住院时间长均为新生儿感染CRE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日数、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史为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CRE感染以医院感染为主,应针对新生儿CRE感染危险因素制定综合性防控措施,以减少CRE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我国儿童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使用现状,为儿科患者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规范化使用、专业护理提供借鉴,为儿科静脉治疗管理提供支持与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于2018年7月23—31日,选取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成员医院及医联体的31家儿童专科医院、设置儿科的妇幼保健院及综合医院,对所有使用中心血管通路的患儿,采用研究小组自制儿童中心血管通路使用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共采集1333份调查表,有效1288份,有效率96.62%。结果31家医院中三级医院22家、二级医院9家,1288例使用中心血管通路输液的患儿中,PICC 860例,占66.77%,中心静脉置管(CVC)342例,占26.55%,输液港(PORT)77例,占5.98%,脐静脉置管9例,占0.70%;科室分布主要集中于血液肿瘤科、ICU、儿外科、心血管科、新生儿科;PICC、CVC、PORT置管部位分别以上肢(90.00%,774例)、颈内静脉(73.39%,251例)、胸部(96.10%,74例)为主;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维护中,存在多种敷料并存现象。结论中心血管通路在儿科患者群体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较为规范,但在管路的维护、敷料的使用、输液接头的选择及相关并发症的控制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儿科护理专业人员及护理管理者,进一步强化中心血管通路置管及维护的相关知识,依照国际及国家静脉输液治疗指南及标准加大管理及督促力度,进一步降低儿科患者中心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容量保证(VG)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93例PPHN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HFOV+VG组(n=30,采用HFOV联合VG模式进行通气治疗);HFOV组(n=31,采用HFOV模式进行通气治疗)和SIMV+VG组(n=32,采用SIMV联合VG模式进行通气治疗)。观察3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氧疗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NO吸入(iNO)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神经系统随访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最小显著差异(LSD)-t法,对3组患儿胎龄、肺动脉收缩压(sPAP)、出生体重、生后5 min Apgar评分、MV时间、氧疗时间、iNO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3组患儿不同时间点OI和a/APO2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患儿性别、病因构成比和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武汉妇儿中心2016045)。本研究与纳入研究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3组患儿性别、胎龄、sPAP、出生体重、生后5 min Apgar评分、OI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儿接受不同通气模式治疗后,不同时间点OI和a/APO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OI,不同处理措施和时间因素有交互效应(F处理×时间=9.420, P<0.001),对于a/APO2,亦有交互效应(F处理×时间=21.331,P<0.001)。③3组患儿MV时间、氧疗时间、iNO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患儿VAP、肺气漏、肺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28 d病死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3组患儿3、6个月龄《Gesell发育量表》 5项能区结果显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语言行为、适应性行为、个人社交行为发育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FOV+VG模式可迅速改善患儿肺部氧合状况,缩短MV及iNO时间,降低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不影响患儿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神经系统发育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延长使用布洛芬预防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4月-2009年8月入住本院NICU且符合条件的4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5例:服用6剂安慰剂,每次间隔24 h;短程组15例:服用3剂布洛芬和3剂安慰剂,每次间隔24 h;长程组14例:服用6剂布洛芬,每次间隔24 h。分别于矫正胎龄40周、出生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定(NBNA)或发育商(DQ)测定;出生4~7 d及出生3个月检查头部MRI。结果 1.NBNA值:矫正胎龄40周时各组NBNA值有明显差异(F=5.80,P<0.01),其中长程组明显高于短程组及对照组(Pa<0.05),短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Q值:出生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3组患儿同年龄段比较,DQ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其中长程组明显高于短程组及对照组(Pa<0.05),短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3.MRI值:3组新生儿期MR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3个月时,3组患儿MR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长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不良反应:长程组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4例(28.57%),短程组出现4例(26.67%),对照组出现3例(2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结论延长使用布洛芬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具有明显预防作用,且无特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新生儿感染预防中的效果,为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156例具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IVIG(400 mg/kg)静脉滴注,试验组患儿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高剂量IVIG(600mg/kg)静脉滴注。对两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的感染类型和感染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IgM、Ig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感染患儿14例,感染率为17.95%,对照组感染患儿17例,感染率为21.79%,两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2,P=0.547);两组患儿感染类型均以皮肤局部感染为主,两组患儿感染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997);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儿的血清IgG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28.21%,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8,P=0.463)。结论在高危新生儿感染的预防中应用高剂量IVIG,能够发挥一定提高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的效果,但在降低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经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对危重及肠道畸形纠正术后新生儿的静脉给药和静脉高营养[1]。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入的第二选择。我科分别经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穿刺置入PICC,经临床对比认为右侧耳后静脉可以作为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第一选择,并对2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作相应比较,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取经耳后静脉置入PICC的7例患儿为实验组,为2005年7-12月收…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肠道畸形纠正术后禁食期间,必须使用高渗营养液以提供足够的热量.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因其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既减少了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静脉营养的供给,而且并发症少[1],为患儿术后静脉营养提供了较理想的静脉通道.我科于2005年12月对2例肘部静脉置管显露不清患儿经耳后浅表静脉成功穿刺并留置PICC,保证了静脉营养的输入.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脐血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水平对新生儿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 年3 月至2017 年5 月武汉儿童医院和同济医院NICU 收治的确诊为新生儿脓毒症的足月儿136 例为病例组,同期出生的健康足月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141 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新生儿脐血25(OH)D 水平。将病例组患儿按维生素D(VD)营养状态分为VD 缺乏亚组108 例、VD 不足亚组16 例和VD 正常亚组12 例,比较三组患儿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产期补充域(SNAPPE鄄域)、实验室指标、NICU 留住时间及28 d 病死率。结果:病例组患儿脐血25(OH)D 水平低于对照组,VD 缺乏比例高于对照组(P 均<0.05)。VD 缺乏亚组患儿的SNAPPE-Ⅱ、NICU 留住时间、28 d 病死率高于VD 不足亚组和VD 正常亚组(P 均<0.05)。病例组患儿的SNAPPE-Ⅱ评分( r = -0.84)、28 d 病死率( r = -0.21) 均与脐血25( OH) D 水平呈负相关(P 均<0.05)。VD 缺乏亚组和VD 不足亚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 d 和8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营养状态与新生儿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相关性;VD 缺乏状态下,患儿的病情更严重,病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