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及优点.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00例,A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B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总成功率、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上腔静脉到位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相比,是一种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52.
韦柳青  覃纲 《护理学报》2003,10(4):67-68
目的判断直接依据右心房心电图的特征表现确定中心静脉导管尖端所在位置的合理性。方法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80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均取右锁骨中点内位点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心电图引导组依据直接右心房心电图的特征表现确定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深度;常规置管组采用常规方法,留管平均深度(13±1.0)cm,术毕常规床旁X光胸部平片检查。结果2组间穿刺失败及误入颈内静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置管深度不当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直接依据右心房心电图的特征表现可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深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3.
正PICCO(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是一项全新的脉波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其创伤与危险性小,仅用一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就能简便、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心搏量等变化,使危重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处理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导管在留置过程中所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如意外脱管、感染等。据报道[1]穿刺部位的菌落数是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因此,研究从人为因素着手预防导管留置引起的医院内感染、防止以外脱管显得极为重要。我院ICU病房从2011年10月至2013年5  相似文献   
54.
韦柳青  杨西宁  覃芳红 《广西医学》2008,30(7):1106-1107
侵人性导管放置已成为感染的重要原因,穿刺部位的菌落数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穿刺部位护理方法是导致局部皮肤菌落数多少的关键[1].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索ARDS患者临床输液的不安全因素及输液引起的并发症,排除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将入住ICU的108例ARDS患者按疾病危重度评分(APACHEII)应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8例,对照组60例。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找出输液的不安全因素,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肺水肿、输液反应、静脉炎、静脉血栓、平均住院天数、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安全输液需要安全输液除了从多方面防范外,选用安全输液器、匀速输液和护士的责任心与并发症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56.
目的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调整给药时间的作用。方法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B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等治疗。观察组采用1次/8h给药方法:即8Am、4Pm、12MN对照组即按传统的给药即8Am、12N、4Pm。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控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而对照组总有效率8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调整给药时间可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7.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韦柳青 《右江医学》2009,37(4):494-49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严重的临床类型,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治疗的根本在于早期恢复已经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静脉溶栓治疗仍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多年内治疗AMI最主要手段之一,溶栓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的使梗死血管相通。溶栓后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于溶栓的成功非常重要。现就与溶栓有关的护理问题作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带气囊气管导管与肛管行负压引流在大便失禁患者中的有效控制方法,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并发症。[方法]采用8号带气囊气管导管倒接体外引流袋后接负压器持续低负压吸引法,对88例稀便失禁的患者引流效果与76例稀便失禁的患者用18#硅胶肛管(管径与8#气管导管相同)按同样装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气囊导管与肛管比较,优点显著,是目前较为实用的稀便引流方法。[结论]用带气囊气管导管行低负压引流能更好地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稀便失禁。能防止肛周皮肤炎症,极大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护理工作量。是护理大便失禁的新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桡动脉负压穿刺法在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急危重症(各类休克及心肺复苏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取桡动脉负压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动脉留置针直接穿刺法,比较2组患者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及脱针、轻度出血、血肿情况。结果实验组成功率高,出血、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桡动脉负压穿刺法在休克患者动脉穿刺中应用,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穿刺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发生在严重感染、创伤、大出血等疾病,病情凶险,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ICU自1999年6月~2002年6月共收治确诊DIC的患者18例,现将抢救、监护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