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本研究探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C-DF-FISH)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的应用价值,应用常规R-显带技术、DC-DF-FISH、RT—PCR技术检测41例C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bcr/abl融合基因。结果表明,对于初诊CML的18例患者,R-显带显示Ph染色体阳性检出率为94.4%(17/18),DC—DF—FISH阳性检出率也为94.4%(17/18),对于治疗后CML的18例患者,R-显带显示14例有可分析分裂相,其中有ll例存在Ph染色体,阳性检出率为78.6%(11/14);而用DC—DF—FISH检测治疗后患者的阳性率为94.4%(17/18);移植后的5例患者R-显带均未检出Ph染色体,而FISH检测出1例bcr/abl基因阳性,RT-PCR证实了FISH的检测结论,但在移植患者中,RT-PCR无阳性发现。结论: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可靠性,是检测CML患者bcr/abl基因重排的可靠方法,适用于CML的诊断、疗效判定及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接受以来那度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时血栓风险较高,目前的指南和临床实践关于血栓预防策略并不一致,血栓事件(thrombotic events,TEs)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目的 观察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初治的MM患者接受含来那度胺方案治疗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起病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提高对老年起病的恶性淋巴瘤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实体瘤)的认识水平。方法:报道1例老年起病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同时罹患肺癌的病例,并复习文献。结果:本例患者因肝脏活组织检查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过程中肺部肿块逐渐增大,肺部活组织检查确诊肺癌。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与肺癌同时或相继发生,当治疗效果存疑时,应及时进行活组织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脂质体阿霉素联合治疗高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脂质体阿霉素联合COP为主的方案化疗或联合利妥昔单抗等其他治疗方案治疗34例患者.观察患者应用脂质体阿霉素过程中及其后的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全组34例患者共接受176个疗程化疗,平均每个患者累计应用脂质体阿霉素127.0mg治疗.总有效率(CR+PR)为88.2%(30/34),其中CR24例(70.6%),PR6例(17.7%),SD1例(2.9%),PD3例(8.8%)。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未出现严重感染。心脏毒性发生率14.7%(5/34),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脂质体阿霉素联合治疗高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动态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rhG-CSF动员过程中外周血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PC)中淋巴细胞亚群和CD34 细胞的变化,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采集时机。方法:对大剂量化疗(HDC)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38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测定其动员前后外周血及PBPC中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CD19和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含量的变化,同时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进行CFU-GM培养来评价干细胞克隆生成能力。结果:动员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细胞含量均低于动员前(P<0.01),而动员后外周血中的CD34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动员前(P(0.05)。动员后第5天CD34含量达到最高峰。PBPC中CD4、CD4/CD8明显低于外周血(P<0.005),其他淋巴细胞亚群含量与外周血比较无明显变化。动员后外周血中CD34 细胞明显高于动员后,动员后PBPC中CFU-GM生成明显高于外周血(P<0.05),CD4/CD8比值严重倒置,B细胞恢复较快。结论:大剂量化疗联合rhG-CSF动员会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明显增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C-DF-FISH)在成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C-DF-FISH检测我院26例AL患者相应的AML1/ETO、MLL、PML/RARa融合基因,并与常规R-显带技术进行比较。结果 26例AL患者中,R-显带发现4例存在标记染色体,检出率15.4%(4/26),17例为正常核型和其他异常核型,未检出包含11q23染色体异常,DC-DF-FISH检测发现8例特异目的基因为阳性,包括R-显带检测出的4例,检出阳性率30.8%(8/26)。结论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检测成人急性白血病PML/RARα、MLL、AML1/ETO基因重排的可靠方法,适用于AL的诊断、疗效判定及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多发性骨髓瘤 (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B病毒 (EBV)DNA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了 1 9例AL患者、1 2例MM患者、2 4例MDS患者及 2 6例健康对照组EBV感染情况。结果 AL组EBV感染率为 5 .3% ,MM组EBV感染率为 5 0 .0 % ,MDS组EBV感染率为 1 6 .6 % ,正常对照组EBV感染率为 3.8% ;AL组、MDS组与正常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MM组与正常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MM组与AL组、MDS组EBV 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AL及MDS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不大 ,MM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核苷酸剪切修复基因-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eroderma pigmenting group D,XPD)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3月-2013年9月282例NHL患者和231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NaPshot方法检测XPD的2个基因rs1799793、rs13181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其在NHL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个SNP的等位基因的比值比(odd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 XPD rs1799793、rs13181在NHL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PD rs1799793、rs13181组合基因型在对照组和NHL组中无统计学差异。对NHL亚型分析显示,与对照相比较,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T细胞性淋巴瘤、其他B细胞性淋巴瘤发病风险无差异。结论 本组人群XPD rs1799793、rs13181基因多态性与NHL组及其亚型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