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5篇
医药卫生   43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通过了解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探讨SC鉴定的良好方法。方法联合应用复合胶原酶及差速贴壁法从睾丸组织中分离、培养SC,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增殖特性;利用免疫细胞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Fas配体(FasL)的表达,观察其免疫功能;应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联合应用复合胶原酶及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光镜下呈长柱状及三角形,增殖能力强,电镜下胞核中可见特异性卫星小体,胞质中细胞器丰富,免疫细胞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其高表达FasL,吖啶橙荧光染色可见胞核中含有大量异染色质,核仁明显,证实其为SC。结论复合胶原酶及差速贴壁法分离的SC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及免疫功能,电镜、吖啶橙荧光染色是鉴定SC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结构蛋白及血管形成因子(VEGF)在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cavernous venous malformation,CV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1996-2000年CVM病理样本25例,取正常中、小型静脉各12例。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及VEGF、血管生成素-1(Ang-1)等血管形成因子的表达,半定量分析结果。结果:Ⅳ型胶原、Fn和Ln在海绵状静脉畸形与中、小静脉中的分类似,但表达量明显较少。畸形组织和小静脉VEGF表达明显强于中型静脉,小静脉Ang-1表达明显强于静脉畸形和中型静脉。结论:Ln及VEGF表达变化可能是海绵状静脉畸形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Ang-1表达减少可能参与海绵状静脉畸形的血管塑形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耳屏前穿支皮瓣修复耳垂前侧缺损的效果。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修复耳垂前侧缺损患者10例。采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标记耳屏前穿支血管的位置;根据缺损部位的大小、创面远端至耳屏距离等,设计以耳屏前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切开皮瓣远端,紧贴SMAS筋膜浅面由远端开始向近端分离,形成穿支皮瓣,转移覆盖至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皮瓣存活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6~12个月,未发生皮瓣臃肿、明显瘢痕、面部"猫耳"畸形等并发症,形态功能效果均满意。结论利用耳屏前穿支皮瓣修复耳垂前侧的缺损,皮瓣设计简单,血供丰富,操作方便,供区切口隐蔽,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特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完成。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分析、电镜观察、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α-黑素细胞刺激素作用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电泳迁移改变分析方法检测NF-κB相对活性。结果:α-黑素细胞刺激素作用1,3,24h恶性黑色素瘤细胞NF-κB相对活性分别为91.2%,52%,3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9%,33.7%,46.7%,各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α-黑素细胞刺激素作用24h组细胞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明显“梯状”条带。结论:α-黑素细胞刺激素能下调NF-κB的活性表达并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16.
Fas、FasL在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培养的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Fas和Fas Ligand(FasL)的表达量.方法:采用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培养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细胞培养成功后,分别运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2△△CT法检测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Fas、FasL和Fas、FasL mRNA表达量,并分别与阳性对照人Jurkat细胞和阴性对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进行比较.结果:FCM检测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Fas表达率为(90.97±2.36)%,阳性对照Jurkat细胞Fas表达率为(93.87±7.60)%,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阴性对照HUVEC(25.07±7.60)%;FQ-PCR结果显示,血管瘤内皮细胞Fas mRNA的表达量为(1.26±0.72),与阳性对照Jurkat细胞的表达量(1.448±0.059)比值为0.87,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阴性对照HUVEC的表达量(0.354±0.170)之比为3.56,差异具显著性(P<0.01).FCM和FQ-PCR检测FasL和FasL mRNA在血管瘤内皮细胞、Jurkat细胞和HUVEC表达量均很低,没有生物学意义.结论:Fas在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呈高度表达,而FasL的表达量很低.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和Fas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7.
姜育智  邢新 《医学综述》2006,12(11):658-659
多配体蛋白聚糖家族(syndecan)是最近发现跨膜硫酸肝素蛋白聚糖,在伤口修复过程中,介导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调控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信号交流。本文讨论多配体蛋白聚糖家族结构及其功能、分布,与其他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如纤连蛋白(FN),黏蛋白-C,整合素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酪氨酸酶在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检测酪氨酸酶在人体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的表达,并与自身正常皮肤作对照,初步认识酪氨酸酶在自体移植皮片色素过度沉着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人体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与原供区及受区周围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酪氨酸酶的蛋白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酪氨酸酶的表达定位于表皮基底部黑素细胞的细胞质,在大部分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呈强阳性表达,表达率为65.2%,与自体正常对照皮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酪氨酸酶在受区与原供区周围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α黑素细胞刺激激素(αMSH)在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较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显著增高,在自体移植皮片色素过度沉着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掌腱膜挛缩症是临床门诊常见疾病,往往需手术治疗。我院2001—2004年,采川细钢丝进行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医用几丁糖 (以下简称几丁糖 )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 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 ,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别观测不同浓度的几丁糖作用后 ,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吸光度A、形态结构、合成及分泌胶原的量以及细胞因子TGF β1 、b FGF、IL 8等的变化。结果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TGF β1 、b FGF、等的分泌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 ,对IL 8则促进 ;且对各组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几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功能 ,有望在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