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我院内科主任医师吴圣农老师,对许多内科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的见解与方法,且疗效卓著。本篇介绍吴老对红斑狼疮的认识与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72.
苏励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药特色简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励教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审证细微 ,组方严谨用药灵巧 ,效验颇丰。从四个方面作了论述 ,即 :疗痹止痛思路 ;审病势 ,分期权衡止痛药 ;妙用引经 ,用药部位分明 ;治痛习用对药 ,常用乌头配麻黄、青风藤配威灵仙、露蜂房配细辛、僵蚕配乌梢蛇、女贞子配白芍、羌活配独活。  相似文献   
73.
曲环汝  苏励 《陕西中医》2002,23(10):953-955
狼疮性肾炎 (L 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最主要的内脏损害 ,约 70 % SL E患者有狼疮性肾炎临床表现 ,肾活检几乎 10 0 %的 SL E患者有肾损害病理改变 ,而约2 0 % L N患者将在 5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ESRD) ,成为 SL E常见的死亡原因 ,因而 L N的防治日渐引起人们注意。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 ,激素、环磷酰胺、环孢菌素、骁悉的应用及血浆置换、干细胞移植等疗法的开展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取得了长足性进展 ,但仍存在疗效不一、毒副作用大、临床难以普及等弊端和不足。而近年来 ,中医药及中…  相似文献   
74.
<正>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确切的同义病证,皮损型则形象地命之为日晒疮、红蝴蝶、鬼脸疮等。内脏损害型则随症命名为水肿、惊悸、胁痛、癥瘕、虚劳等。因而病因病机就随症推理而众说纷纭。我们经  相似文献   
75.
从病理特性、实质研究、差异表现、治疗效果、痰瘀相关5个方面来论述高黏滞血症与痰证的相关性,提出从痰论治高黏滞血症的观点.  相似文献   
76.
益气破瘀法对狼疮鼠血清IL-10与ILN-γ及肾脏病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益气破瘀法对NZB/W F1狼疮鼠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NZB/W F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以生理盐水、益气破瘀小复方和骁悉对其进行干预治疗.以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FN-γ水平,肾组织行常规HE染色.结果: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IL-10、IFN-γ均有显著降低(P<0.01);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未见差异显著(P>0.05).HE染色显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肾脏病变与模型组相比,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宽等情况较轻,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较少,其中以中西医结合组病变最轻.结论:益气破瘀法能明显降低狼疮鼠血清IL-10、IFN-γ水平,延缓肾脏损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中药和单用西药.  相似文献   
77.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桥梁,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各临床学科的基础。要学好中医内科学除课堂的理论知识外,临床的见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多临床、多实践,边干边学,在实践中学习与掌握中医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方法。因此,做好中医内科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工作,无论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8.
陈湘君治疗风湿病经验撷菁——扶正法治疗干燥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干燥综合征多为气阴两亏在先,肝肾阴虚在后,并兼有痰浊血瘀的病机特点,陈湘君教授独以扶正法论治,提出早期益气养阴,后期滋补肝肾,兼用活血解毒等治则,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9.
"痰瘀同源、同病,痰瘀同治",古有此说,并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可.《内经》认为"津血同源",然痰乃津血所成,这是痰瘀同源同病的最早记载.到了元代,朱丹溪首先明确了"痰瘀同病"之说.《丹溪心法》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景岳全书》谓:"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血证论》则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相似文献   
80.
目的: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方法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证候疾病信息对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397例确诊为活动期RA的病例来自9个临床中心,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3例和西药治疗组19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治疗前后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和西医疾病诊查指标,治疗效果用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the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20,ACR20)判断,抽取患者初诊时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在SAS8.2上实施。通过单因素探索性分析,计算疗效与变量的比数比,以P<0.2作为入选模型的标准;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以疗效为分层变量,随机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占75%)和验证集(占25%),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数据分析模型中,中药治疗组共纳入18个变量,西药治疗组纳入24个变量。中药治疗组中,晨僵、关节肿胀数、免疫球蛋白M、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和关节疼痛等与疗效正相关,病程和夜尿多与疗效呈负相关。西药治疗组中,血沉、腰膝酸软、苔白、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和关节肿胀等与疗效呈正相关,苔黄、舌红、白细胞检测与疗效呈负相关。在随机选取的验证集患者中,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作用表现为:RA中药治疗方案使用中,可预测20%患者有效率达到90%;RA西药治疗方案使用中,可预测20%患者有效率达到100%。结论:根据证候疾病信息与中西医疗法疗效的临床数据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显示证病信息对疗效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