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5篇
  免费   627篇
  国内免费   261篇
医药卫生   11213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584篇
  2013年   526篇
  2012年   605篇
  2011年   634篇
  2010年   583篇
  2009年   527篇
  2008年   501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456篇
  2004年   435篇
  2003年   389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94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0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观察体部伽玛刀序贯TP方案(多西他赛+卡铂)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0例70岁以上患者均采用体部伽玛刀放疗,50% ~ 60%处方剂量线,4~ 6Gy/次,每周3~5次,总剂量36 ~ 50Gy,生物等效剂量56~75Gy.体部伽玛刀治疗结束后1~2周序贯TP方案化...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线粒体 D-loop 区微卫星(MSI)D310 和 D16184 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不稳定性。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筛选100例初诊未治及治疗的 AL 患者 D-loop 区 HV-1和 HV-2。对迁移异常者进行测序,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rCRS)和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比较各组组中 D310 和 D16184 的突变率。结果 100例AL患者中,D310总突变49例(49.0 %),未治疗组40例中突变13例(32.5 %),治疗组60例中突变36例(60.0 %),治疗组高于未治疗组(P<0.05);D16184总突变32例(32.0 %),未治疗组突变8例(20.0 %),治疗组为24例(40.0 %),治疗组高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D310和D16184在AL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和多种突变类型,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化疗可能增强微卫星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3.
2010年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会议中,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相关的文章共有17篇: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常规化疗为主的4篇,以ATRA+三氧化二砷(ATO)为主的2篇,以ATO为主的6篇,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3篇,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相关的2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S-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以联合化疗为主,配合局部病灶野放疗8例。化疗方案主要为 CHOP、EPOCH、Hyper-CVAD,以CHOP方案为主。结果 30例S-ALCL患者中位年龄36岁,男女比例为1.5∶1,有B症状、Ⅲ~Ⅳ期和结外侵犯者分别占60.0 %(18/30)、73.3 %(22/30)和60.0 %(18/30);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占46.7 %(14/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ALK)+ 18例(60.0 %),其发病年龄小于ALK- 者(u=3.9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ALK-及LDH升高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S-ALCL患者发病年龄较轻,预后较好。但ALK-、LDH升高者预后不良。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对于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大剂量治疗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缓激肽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对组织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和缓激肽β2受体拮抗组。检测各组之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浓度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缺血后处理,与对照组和缓激肽β2受体拮抗组相比,SOD和MDA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组织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缓激肽的释放相关。  相似文献   
996.
人类口腔内的细菌种类繁多,其中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称为有益菌,即益生菌。除胃肠道疾病外,益生菌对口腔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就益生菌对口腔疾病影响做一系统性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电视腹腔镜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本组178例中,镜下手术成功166例,成功率93.3%,术后患者痛经和性交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结论电视腹腔镜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周围型小肺癌CT平扫具有以下特征:肺小结节边缘分叶征,棘状突起和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动态增强CT扫描周围型小肺癌病灶于增强1~2min扫描其强化峰值最高,随后于3~4min后病灶强化缓慢下降,强化值在20-60HU,其时间密度曲线呈抛物线状。[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正确诊断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99.
不同镇静方法在小儿骶管麻醉中镇静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镇静方法在小儿骶管麻醉术中镇静的优缺点,寻找一种较为理想的镇静方法.方法 选择48例ASA Ⅰ~Ⅱ级择期在骶管麻醉下行腹股沟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氟芬合剂对照组(Ⅰ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丙泊酚(异丙酚)组(P组),每组各16例.Ⅰ组:氟芬合剂(氟哌啶0.1 mg/kg、芬太尼2μg/kg);M组:静脉泵注咪达唑仑1.5~2.0μg/(kg·min);P组:静脉泵注异丙酚25~75μg/(kg·min).每组患儿术中镇静评分在2~4分.结果 麻醉开始后5 min内Ⅰ组有9例(56.2%)SpO.结论 降至0.95以下,其中2例(12.5%)降至0.90以下,低氧发生率与M、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有4例(25.0%)镇静过深,6例(37.5%)开始镇静不全,与M、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躁动发生率(43.8%,7/16)明显高于P组(0)(P<0.05).结论 持续静脉泵注咪达唑仑或异丙酚是小儿骶管麻醉术中较为理想的镇静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实施以来,石狮市“三苯”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及作业场所监管状况。[方法]依据《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对“三苯”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据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和GBZ/T160.42—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采样检测。[结果]女职工的职业禁忌检出率(10.3%)高于男性(2.1%),在岗期间职工的职业禁忌检出率(5.3%)高于上岗前(3.5%)。[结论]依法加强监管,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职业健康监护与作业场所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