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4篇
医药卫生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脑恢复期卒中偏瘫患者膝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大腿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及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月5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21例脑卒中患者和1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在膝关节屈伸MIVC时记录股内侧肌(VM)、股直肌(RF)、股外侧肌(VL)和股二头肌(BF)sEMG信号,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计算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a)、膝关节屈伸力矩值及与BBS的相关性.结果 患侧伸屈膝时VM、RF、VL及BF的RMS值[分别为(136±63)μV,(107±24)μV,(154±19)μV,(91+63))μV]小于正常对照及健侧RMS(P<0.05),患侧屈膝CR值(43%±13%)大于健侧(37%±20%)及正常对照(32%±10%)CR值(P<0.05);患者BBS评分与患侧RF的RMS值呈正相关(r=0.53,P=0.01),与患侧BF的RMS值呈正相关(r=0.51,P=O.02).与患侧下肢伸屈膝CR值呈负相关(CR_伸=-0.59,P=0.005,CR_屈=0.41,P=0.046).结论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双侧大腿前后肌群收缩功能及肌力均下降,患侧大腿伸肌痉挛仍存在.康复训练除抑制偏瘫肢体伸肌痉挛外,还应注重双侧大腿肌群尤其是患侧RF及BF力量训练,以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和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肌力训练对大腿肌群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共选取35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6),治疗组给予6周的肌力训练,并在治疗前后在患侧膝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记录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的sEMG信号,计算膝关节屈伸力矩值、均方根值(RMS)及其相应协同收缩率;对照组不给予康复训练,仅与治疗组同时进行上述指标测量.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患侧屈膝及伸膝MIVC力矩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屈膝:(18.02±6.52)nm比(13.12±5.79)nm,伸膝:(45.72±17.21)nm比(34.76±17.19)nm,均P<0.05],而伸屈膝协同收缩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伸屈膝MIVC力矩和协同收缩率治疗前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患侧大腿股直肌、股外侧肌、半腱半膜肌作为主动肌时的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46.60±60.85)μV比(97.02±57.17)μV,(172.65±60.73)μV比(131.46±52.15)μV,(188.69±89.60)μV比(130.57±73.76)μV,均P<0.05],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的RMS值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各肌的RMS值则无变化(均P>0.05).结论 肌力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屈伸肌力,但并不会增强下肢伸屈肌的异常收缩.sEMG结合力矩测量能更全面评估偏瘫肢体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3.
神经妥乐平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观察神经妥乐平对周围神经损伤病人的疗效。方法 :86例周围神经损伤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神经妥乐平治疗组 44例 ,给神经妥乐平wk 1~ 2 ,6mL ,iv,qd或 3mL ,im ,qd ,wk3~4改为口服 ,2片 ,bid ;对照组 42例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前后观察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感觉过敏、乏力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神经妥乐平组的改善率分别为 87% (疼痛 )、88% (乏力 )、88% (感觉减退 )、62 % (麻木 )、5 6% (感觉过敏 )。疼痛与乏力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神经妥乐平组总有效率在治疗 4wk时为 1 0 0 % ,对照组为 69% ,2组间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结论 :神经妥乐平可安全、有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34.
摘要 目的:制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应用于感觉-运动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 方法:本共识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1600)项目组牵头组织康复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经过多轮专家调研、会议讨论,并在循证医学方法学的指导下,通过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评价临床证据及判断证据质量,再经讨论后制订。 结果:本共识聚焦于VR技术应用于感觉运动功能的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内容包含VR感觉运动康复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基于VR技术的感觉运动康复的内容要求、康复流程以及临床应用推荐,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 结论:本共识的制定为VR技术在感觉运动功能康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指导,有助于促进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推广。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价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 检索MEDLINE、CINAHL Plus、Academic Search Complete、SPORTDiscus、PsyclNFO和Cochrane数据库中,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公开发表的、观察任务导向型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采用SPSS 22.0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纳入11项RCT,共364例患者。结果显示,任务导向训练疗法能有效改善上肢功能(效应值0.39~1.04);随访结果显示,任务导向型训练疗法在干预后3~6个月内仍具有维持效果(效应值0.11~0.42)。 结论 任务导向型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在脑卒中早期及时干预的效果较为显著。相较于长训练周期,每周增加训练次数并配合短期、适度的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36.
小组工作模式对吞咽障碍评价与治疗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小组工作模式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评价及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摄食吞咽评价表评价40例有摄食吞咽障碍的患者。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以包括医生、OT治疗师、ST治疗师、护士、护理员(助护、家属)等成员共同参与的小组工作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间接和直接训练,经训练2周—1个月后再作评价。结果:40例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重视吞咽障碍的早期评价,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以小组工作模式进行干预,包括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的处理,可明显提高患者整体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7.
目的:定量分析减重支持训练系统(partialbodyweightsupport,PBWS)对偏瘫痉挛步态步行时间距离参数、平衡等的影响,定性分析PBWS对步行功能影响。分析步态各参数与步行功能、平衡之间的内在规律,探讨其相关性。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20例脑卒中和脑损伤患者,均经CT,MRI确诊,有明显的步行功能障碍,有或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站立,有良好的认知功能,排除合并其他步行障碍、认知障碍和超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PBWS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足印法评定步行参数,用步行功能分类(FAC)评定步行功能,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加快,治疗前为(5.45±2.97)m/min,治疗后为(11.37±6.41)m/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P<0.05),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的改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09~11.7,P<0.01)。但两组治疗后上述3项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的步行功能主要与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有明显相关性(r=0.615,P<0.05),而步行速度与平衡能力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r=0.607,P>0.05)。结论:PBWS与传统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能力,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患者的步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用CIMT,即用休息位夹板和吊带将健侧上肢固定,限制使用,每天在清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每天强制性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6 h(其中1 h在作业治疗室进行任务指向性塑形训练,其它5 h在家属监督下使用患手),每周6 d,持续3周。对照组用神经发育疗法(NDT),每天在作业治疗室以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为主,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1 h,每周6 d,持续3周。2组患者均同时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其它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治疗前、后比较,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患者WMFT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CIMT与ND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都有促进作用,都可提高患者ADL能力,但CIMT对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优于NDT。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对下肢肌肉协调性的影响以及康复训练对肌肉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共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处于基线期)和6例年龄和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速度编码相位对比MRI(VE—PCMRI)和表面肌电图(sEMG)评价膝关节屈伸运动中股四头肌和大腿后部及内侧肌群(恫绳肌和内收肌群)的肌肉协调性以及康复训练对上述肌肉的影响。结果 VE—PC MRI检查结果显示,在基线期间,患侧股直肌的最大运动速度较正常对照者显著降低(P〈0.01),且股直肌和股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达到最大运动速度的时间具有非同步性,而正常对照者具有同步性。患肢伸膝时大腿内、后组肌群和股四头肌的共同收缩较正常对照者明显(P〈0.05),共同收缩主要归因于内收肌群的活动。sEMG结果表明,患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在膝屈伸运动时的活动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各组间股内侧肌的活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的共同收缩水平较正常对照者显著(P〈0.05)。经平均40d康复训练后随访发现,脑卒中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提高(P〈0.05),患侧股四头肌各部分肌肉活动趋向于同步性。结论 脑卒中患者股直肌和股肌的收缩具有非同步性,股直肌在脑卒中后其功能受损较严重。VE—PCMRI可定量评价在体肌肉功能活动信息,对于指导行之有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丁咯地尔(buflomedil)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82例康复科住院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丁咯地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丁咯地尔150~2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给予血栓通15~20mL静脉滴注。上述药物均1次/d,连续15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FMA),ADL能力Barthel指数(BI)等量表进行评定。结果:NF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16.7±6.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4.2±5.5)分(t=5.77,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0.1±7.2)分(t=2.27,P<0.05);FMA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66.5±8.1)分,明显高于治疗前(36.8±7.2)分和对照组治疗后(45.7±9.3)分(t=17.78,10.83,P均<0.01);BI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79.4±9.5)分,明显高于治疗前(45.7±8.9)分和对照组治疗后(58.3±8.6)分(t=16.77,10.55,P均<0.01)。丁咯地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53,P<0.05)。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