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6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41.
目的 观察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Met和VEGF-D蛋白的表达活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喉鳞癌42例,声带息肉20例,均取其石蜡包埋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其中的C-Met和VEGF-D蛋白表达活性,并分析其表达水平的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 声带息肉标本C-Met蛋白平均OD为4.68±1.98,喉癌组织为11.68±4.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阳性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颈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同时,VEGF-D表达水平又与C-Met表达水平显著相关(P<0.001).结论 喉癌组织中C-Met与VEGF-D表达活性与喉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喉癌预后判断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42.
143.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三林地区育龄夫妇掌握出生缺陷知识的水平及其对此的态度及相关行为,为以社区为基础的出生缺陷一级提供依据,为做好优生优育预防知识的宣传提供参考.方法:用问卷调查方式,对2012年4月至9月在上海浦东新区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孕妇手册的夫妇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403份,其中有效问卷391份,有效应答率97.02%.调查结果显示,三林地区育龄夫妇对于优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在42.20%~97.95%;优生知识信息来源途径依次为网络(73.91%),医务工作者与计生人员(71.61%),书刊报纸(63.43%),电视广播(50.13%);婚前医学检查率为55.50%,孕前医学检查率42.97%,产前医学检查率为98.50%,计划妊娠率68.29%.结论:育龄夫妇普遍知晓预防出生缺陷基本知识,但不全面,大多数夫妇对优生有积极态度和行为.孕前和孕早期是出生缺陷预防的关键时期,拓宽孕前-围孕保健范围,找准出生缺陷一级干预的切入点,更好地为育龄夫妇提供孕前-围孕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44.
李主编:新年好!看了第三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文件(本刊2013年第1期第4页),感到非常好,专家们所提的意见也非常中肯。我作为一名最基层的编委,也要经常深入下去,听听基层读者的心声。据我了解,基层医生最为关注的是,希望得到有关最新的医学动态或前沿的信息;其次,要想撰写一篇文章很难;还有,患者从大医院看病回来的化验单和辅助检查单根本看不懂。我觉得,在上述3方面我们的杂志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ible protein 3,TNFAIP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30例AR患者和480例正常对照的血标本,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从抗凝血中提取的DNA样本中TNFAIP3基因的4个多态位点(rs5029928,rs9494885,rs610604,rs7753873)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TNFAIP3基因的4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分型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位点rs9494885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AR组TT基因型频率(PC=7.51×10-12)和T等位基因(PC=3.79×10-1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CT基因型频率(PC=3.30×10-11)和C等位基因(PC=3.79×10-1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此外,CACA单体型频率在AR患者中明显降低(PC=3.29×10-10),TCCA单体型在AR患者中明显升高(PC=2.18×10-3)。结论:AR的遗传易感性与TNFAIP3基因多态性有明显相关性,且TNFAIP3的rs9494885位点多态性与AR的易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6.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骨折一期愈合,愈合的时间为(12.2±0.3)周,X线测量尺偏角介于14°~24°,平均为(16.8±2.3)°,掌倾角介于1°~14°,平均掌倾角(7.9±1.1)°,桡骨茎突缩短≤2 mm者为19例,仅1例缩短>2 mm。腕关节活动度:背伸27°~82°,平均为(67.3±1.2)°,掌屈37°~88°,平均为(79.3±1.2)°,尺偏22°~30°,平均尺偏为(23.8±1.1)°,桡偏11°~28°,平均(17.8±1.1)°,前壁旋前为61°~90°,平均(79.8±1.1)°,旋后52°~90°,平均为(76.3±1.1)°,和健侧比较其中握力减弱者7例,腕关节旋转疼痛者1例。优良率为95.0%。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效果满意,适合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7.
目的分析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性癫痫(FCMT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FCM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家系的临床特点、遗传特征。结果 8例FCMTE患者,连续3代发病,男女均受累,均30岁以后起病,先后出现震颤、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其中,5例伴头痛,6例有肢体震颤,4例有情绪焦虑,1例有共济失调症状。8例均于30岁以后癫痫发作,呈强直-阵挛发作。4例刺激左右正中神经记录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可见巨大电位,未见C-反射。结论 FCMTE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均发生于成人,表现为四肢末端细微震颤、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光刺激、情绪激动或惊吓时可诱发。服抗癫痫药有效,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饮酒无效,为非进展性病程。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肌阵挛或震颤来源于大脑皮质。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水平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病理过程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PAR组(40例)经阿罗格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慢性鼻炎组(CR组,30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血清NO水平。结果PAR组经阿罗格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血清中NO浓度分别为(63.85±12.43)、(47.36±11.8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R组治疗前血清NO浓度与CR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R组治疗后血清NO浓度与CR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在PAR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今后防治PAR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9.
背景:短暂的脑缺血损伤后,经过数天的潜伏期会出现一些神经元的坏死,即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细胞凋亡是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一种主要形式,脑缺血后再灌注加重了细胞凋亡的发生。白介素1-β转化酶(interleukin 1β-converting enzyme,ICE)基因家族在细胞凋亡中起主要作用,ICE基因的表达可以诱导神经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以及ICE基因表达变化,探讨ICE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2009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ICE基因引物序列由大连TaKaRa公司合成。 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小鼠5只,缺血再灌注组根据再灌不同时间又分成7组,即术后1h、1d、3d、7d、14d、28d、42d,每小组各5只。缺血再灌注组:用12%乌拉坦按1.0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将小鼠仰卧固定,经颈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动脉并套以“0”号丝线,将双侧颈动脉同时结扎阻断并确定无血流通过,30min后切断丝线灌流10min,再次阻断30min后,放开线,使血流再通。阻断的同时,在距尾尖1.5cm处剪断放血,放血量小于体重的6%,以造成全脑低灌流,放血后热凝止血。假手术组:麻醉及手术和实验过程与缺血再灌组完全相同,但不阻断颈总动脉亦不放血。 主要观察指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额叶、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以及ICE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缺血再灌注3d流式细胞仪检测额叶皮质、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百分率最高(P<0.05),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逐渐下降至42d最低点。对照组额叶皮层有少量ICE mRNA表达,缺血再灌注1d ICE mRNA表达增多(P<0.05),再灌注 3d 以后呈降低趋势,再灌注14d 时再次形成转录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ICE mRNA在海马区神经细胞转录水平高峰略迟于皮层,早期于再灌注3d已有较高表达(P<0.05),再灌注7d达峰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以后逐渐下降,28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高峰期在缺血再灌注后的第3天左右,而脑缺血再灌注早期(2周内)细胞凋亡的增加与ICE mRNA表达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研究针药结合方案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的效果优势.方法 入组180例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疗效对比,三组分别为针药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60例.分别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盆腔B超以及不良反应,并比较三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及症状积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①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针药组(96.7%)与中药组(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与西药组(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症状积分比较:针药组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下腹痛症状总有效率比较:针药组(96.7%)和中药组(93.3%)均优于西药组(80.0%)(均P< 0.05),针药组与中药组无明显差异.④不良反应比较:针药组和中药组均无不良反应,西药组有3例.结论 在提高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愈率方面,针药结合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较中药口服和西药口服方案更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