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1.
肌内血管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肌内血管瘤(IMH)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收集1995年1月至2010年6月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58例IMH完整病例,总结分析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的临床价值,描述手术方式,提出手术要点.[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连带受侵犯的正常肌肉一并完整切除肿瘤,但有2例因肿瘤侵犯膝关节囊和整个股外侧肌,未能完整切除,但术后症状明显减轻,并且肿瘤未有进一步生长.随访33例,时间18个月至13年,平均5.5年.2例复发,因复发肿瘤发展缓慢,患者无症状,未行进一步治疗.无感染病例,无恶变病例.[结论]IMH临床常以局部疼痛,或同时伴有肿物,或者仅以发现肿物为表现.疼痛往往在运动后加重.结合辅助检查可以确诊.怀疑恶性肿瘤时术前须行病理明确.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对肢体骨的或软组织恶性肿瘤 ,动脉导管化疗(Intra -arterial-chemotherapy简称IAC)作为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加疗效、保证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并减少复发的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应用药物以顺铂 (DDP)和阿霉素 (ADM )为主。动脉导管化疗可以发生因为导管本身或技术操作原因导致的血管、软组织合并症 ,但本文只对由于化疗药物引起的肢体局部软组织并发症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本文统计了我院 1992年 12月至 1998年 5月进行的肢体恶性肿瘤动脉导管化疗 2 3例共 2 9次 ,其中 4例 5次发生了插管侧肢体的…  相似文献   
13.
火器性牙髓间接损伤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用初速1500m/s,重1.03g钢珠致伤狗颌面部。伤后观察牙髓的病理变化,发现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时,牙髓存在明显的间接损伤,其损伤的病理特点是造牙本质细胞下层出血,炎细胞浸润和牙髓肿胀;在超微结构水平上表现为牙髓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空化,神经髓鞘变性,部分髓鞘内容物溶解等。本实验结果提示:在颌面火器伤伤员的临床救治时,不能忽视牙髓的间接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3月,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患者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使用VAS及SF-36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Oneway ANOVA(P<0.05).结果 20例手术均成功完成,6例术后片可见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1例可见肺部少量骨水泥栓塞,但均无明显相关症状.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VAS及SF-36评分较术前评分明显改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1年评分较术后1周评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49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骨水泥渗漏常见,但有临床症状者极少.  相似文献   
15.
球囊导管阻断动脉控制肿瘤术中出血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术中应用球囊导管阻断肿瘤近端大动脉后再切除骨肿瘤,探讨其对减少术中肿瘤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对4例高位骶骨肿瘤(骨巨细胞瘤3例、脊索瘤1例)和4例髋区骨转移瘤(肺癌3例、骨肉瘤1例)患者施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先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腹主动脉或一侧髂总动脉,每次阻断动脉40~70min或间隔15~20min再阻断,后行肿瘤切除。结果阻断大动脉后,在分块切除及刮除骶骨肿瘤和边缘性切除股骨近端骨转移瘤时,出血极少,无须止血,有类似肢体手术中应用止血带的效果,全部病例在切除肿瘤过程中出血100~300ml。术野干净,解剖清晰,肿瘤边界易确定,肿瘤切除完全,肿瘤的术野污染小。手术全过程中,患者血压均平稳。结论应用球囊导管阻断肿瘤近端大动脉,再切除高位骶骨肿瘤和髋区肿瘤,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与DHS+TSP(动态髋螺钉及转子稳定钢板dynamic hip screw+trochanter stablizing plate)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8月本院收治的47例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AO分型A2型)病例,其中24例采用PFNA内固定,23例采用DHS+TSP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关节功能,并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随访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周,3、6个月,1年复查。评价2种术式的疗效,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原因。[结果]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113±29)min,术中出血量(135±85)ml,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9±3)分,患者中有1例头颈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的病例,无髋内翻病例,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1)个月。DHS+TSP组平均手术时间(156±35)min,术中出血量(429±266)ml,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4±6)分,有1例患者术后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出现头颈钉滑移,保守治疗后好转。PFNA较DHS+TSP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P=0.002(P<0.05),卧床时间短,P=0.000(P<0.05),出血量少,P=0.001(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更高,P=0.006(P<0.05)。[结论]PFNA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良好固定材料,在治疗上较DHS+TSP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及术后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总结可注射硫酸钙在填补骨缺损手术中的操作性和应用效果。[方法]自2004年6月~2005年8月应用真空搅拌可注射硫酸钙MIIGX3(minimally invasive injectable graft X3)填补22例骨的良性病变切除后遗留的骨缺损。男13例,女9例,年龄4—55岁,平均34.6岁。所有患者随访23~37个月,平均31.6个月。通过术后x线片评价MIIGX3吸收及自身骨长入替代的过程。[结果]应用可注射硫酸钙经真空搅拌填补骨缺损,手术操作简单、方便;术中即刻可获局部骨样强度,骨缺损充盈满意;X线片观察MIIGX3完全吸收并被自体骨替代需8~24周,吸收速度略快于骨长入,但相差不多。[结论]应用真空搅拌可注射硫酸钙MIIGX3填补骨缺损,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材料可吸收并被自身骨替代,两者速度相差不大,是目前填充良性骨缺损的最佳人工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8.
10例骨旁骨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骨旁骨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全部病例采用手术治疗,瘤段切除、人工假体植入7例,肿瘤局部切除(半皮质切除)自体或异体骨移植2例,截肢1例。结果:随访4.6~29年,无局部复发。结论:骨旁骨肉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广泛切除是治愈肿瘤的前提,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是尽可能多地保留患肢功能的保证。出现肺转移可结合化疗和积极手术治疗,预后仍然较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显微外科之发展,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已广泛应用于脑梗塞之治疗。但因以往之资料缺乏对照性研究,其长期疗效难以判定。加拿大Barnnett 教授负责北美、欧洲和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大规模国际协作研究,现将其研究结果概述如下。方法与结果本文EC—IC 外科搭桥术的病例选择标准:①临床上有颈动脉系统之TIA、RIND、轻卒中等之一;②脑血管造影有如下局部病变之一:(a)大脑中动脉主干部狭窄或闭塞;(b)颈内动脉闭塞;(c)颈内动脉狭窄,但病变在下颌乳突线以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胸椎继发恶性肿瘤脊髓压迫症患者术后6个月内复发压迫的危险因素以及脊髓功能情况。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1-01-01-2017-06-30期间收治的131例胸椎继发恶性肿瘤脊髓压迫症患者,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内是否出现复发压迫将患者分为复发压迫组和未压迫组,复发压迫组患者12例,未压迫组119例。采用Cox回归分析术后6个月内肿瘤复发压迫的危险因素,对比两次压迫前后脊髓功能。结果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进展迅速(P=0.041,OR=4.24,95%CI为1.06~17.03)、术前已接受辅助治疗(P=0.004,OR=11.01,95%CI为2.17~55.89)、脊柱外骨转移(P=0.047,OR=3.62,95%CI为1.02~12.83)和手术节段位于上胸椎(P=0.035,OR=6.06,95%CI为1.13~32.52)是患者术后6个月内复发压迫的独立危险因素。10例复发压迫患者实施第2次手术治疗。复发压迫患者术前(χ2=9.767,P=0.021)和术后(χ2=10.357,P=0.016)脊髓功能较首次手术时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肿瘤进展迅速、术前已接受辅助治疗、脊柱外骨转移、手术节段位于上胸椎是胸椎继发恶性肿瘤脊髓压迫症患者术后6个月内复发压迫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压迫后患者脊髓功能较首次压迫时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