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胃肠道间质瘤29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总结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6-2010年间294例住院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s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比例1.35∶1,年龄22-81岁,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部包块等,32.7%的患者无任何症状。病变位于食道及贲门6例,胃159例,小肠100例,结直肠12例,腹腔其他部位17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7.9%,CD34阳性率86%,CD117、CD34共同阳性率75.9%。外科手术治疗238例(81%),腹腔镜治疗36例(12.2%),内镜外科联合治疗1例,内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2例,内镜切除、勒扎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例,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未行治疗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稍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好发部位为胃和小肠,联合CD34和CD117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镜在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便血患儿进行成人肠镜检查并电切除治疗息肉,分析息肉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病理特点,评估其安全性。结果:85%便血患儿发现结直肠息肉,临床症状主要为便血(35/35),腹痛(5/35),肛门有肿物脱出(9/35),粪便表面可见沟槽(6/35),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8/35)。35例患儿发现息肉共38颗,单发占91.4%(32/35),多发3例,大小多数在2cm左右。息肉主要在直肠占73.7%(28/38),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共占92.1%(35/38)。息肉均在肠镜下成功微创电切治疗,术中、术后无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电切成功率为100%。息肉病理检查,多数为幼年性息肉占73.7%(28/38),少数为增生性息肉占15.8%(6/38)和炎性息肉占10.5%(4/38)。术后未再便血。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最常见原因,息肉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多为单发,病理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电切息肉后未再便血。成人结肠镜对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的检查和微创电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和经验.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的28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应用针刀或钩刀进行ESD治疗,具体方法为:黏膜下注射含有亚甲蓝及0.005%肾上腺素的甘油果糖或生理盐水,使病灶充分抬举;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逐步剥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切除病灶直径1.0~ 3.5 cm,胃窦异位胰腺2例,直肠类癌7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8例,结肠脂肪瘤1例,直肠腺瘤癌变4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胃窦黏膜内癌2例.ESD手术时间40~ 110 min.2例迟发性出血接受再次内镜下止血治疗,未出现穿孔并发症.28例ESD完整剥离病变,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残留.结论 ESD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微创,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程树红  刘宇虎  王智 《海南医学》2010,21(18):11-13
目的了解和评价乳酸脱氢酶及总蛋白定量对腹水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66例腹水患者血清和腹水乳酸脱氢酶及总蛋白水平,以传统的腹水分类法中漏出液与渗出液的诊断依据作为标准,提出对腹水性质诊断的最佳界值。结果腹水总蛋白/血清总蛋白、腹水LDH、腹水LDH/血清LDH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3、74U/L和0.4,大于或等于上述界值者支持渗出性腹水,小于上述界值者支持漏出性腹水。结论腹水/血清总蛋白比值、腹水LDH、腹水/血清LDH比值对于鉴别腹水为漏出液或是渗出液有较大意义,可以作为传统的腹水性质分类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对结直肠病变进行观察,研究NBI-ME内镜技术对发现结直肠新生性病变的优势,以及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判断的精准度.方法 680例患者进行了完整普通肠镜、NBI-ME、色素内镜检查.对新生性病变分别用普通光镜、NBI-ME模式及色素放大方法观察病变表面结构,记录微血管形态(MP)和腺管开口分型(pit),对病变性质的判断结果与病理诊断比较.结果 NBI-ME在385例患者发现新生性病变513个,而普通光镜只检出其中的74.1%(380/51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色素内镜能检出86.0%(441/513),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光镜漏检主要为微小病变及平坦型病变.NBI-ME对判断病变肿瘤性或非肿瘤性准确率为94.2%,敏感性90.2%,特异性95.3%,显著高于普通光镜和色素内镜(P<0.001).结论 NBI-ME内镜技术有利于发现微小病变和平坦型病变,能清晰观察病变表面pit形态结构、微血管形态,对判断病变肿瘤性或非肿瘤的准确率明显比普通内镜和色素内镜高,检查操作时转换模式方便,NBI-ME将成为发现结直肠新生性病变和鉴别是否肿瘤性的更有效的内镜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程树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286-287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治疗萎缩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 例萎缩性胆囊炎患者通过B 超检查明确诊断,依照中医辩证以柴胡疏肝散为主,针对个人加减变化治疗1 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和体征,B 超检查胆囊大小切面和横径情况.结果 显示,临床总有效率95.0%,胆囊增大有效率25.0%.结论 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治疗萎缩性胆囊炎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甲硅油散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8月在我院腹腔镜中心接受普通胃镜检查的患者832例,根据是否服用二甲硅油散,连续入组并随机分为A组(二甲硅油散组:416例)及B组(正常对照组:416例),对比观察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视野清晰度、病变的诊断率、内镜检查时间及评估药物副作用等,从而探讨二甲硅油散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A组内镜下上消化道不同部位的黏膜视野清晰度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镜下对上消化道≤0.5 cm的病变诊断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较大病变(>0.5 cm)的诊断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相比于B组,内镜检查时间明显缩短(P<0.05);二甲硅油散无明显副作用。结论二甲硅油散可以作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前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ESD联合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确诊为LST的患者9例(9处病灶),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镜下分型,所有病灶均分两步完成切除:①首先将病灶与周边正常黏膜环形切开分离,必要时逐步剥离(ESD)病灶至其直径小于圈套器直径;②再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切除整个病灶。结果①9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完成整块切除,切除时间为(45±12)min,2例发生术中出血,均于内镜下止血,术中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2例为管状腺瘤,2例为绒毛状腺瘤,5例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其中1例伴局部癌变,但基底部无癌残留);6个月后内镜随访结果显示病灶切除处均完全愈合,未有复发。结论 ESD联合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可做为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尿毒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120例尿毒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叶酸联合甲钴胺干预性治疗,6个月后测定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和超声分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颈动脉IMT变薄,最小血流速度(DV)变快,血流阻力指数(RI)下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改变(P>0.05).两组治疗后粥样斑块扁平斑和软斑数量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尿毒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能显著提高其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86例胃出血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43例。观察组和常规组分别实施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和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对比临床效果、止血成功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常规组临床疗效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总有效率高达95.35%,远高于后者的74.42%;组间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胃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均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