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66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 hypoparathyroidism,IHP)是由原发性或获得性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不足引起机体钙磷代谢紊乱所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几乎可以累及任何器官。IHP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实践中易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本文对1例确诊的类似帕金森综合征表现的IHP进行报道,期望通过该病例加深临床医生对IHP的认识。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5岁,主因“四肢不自主抖动45年,加重5年”入院。患者于儿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抖动,后逐渐累及四肢,静止与运动时均可发作,紧张时症状明显。5年前患者抖动症状加重,表现为抖动幅度加大,未予诊治。1年前,患者因大幅度肢体抖动摔倒而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补钙治疗后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82.
陈斌  王猛  张囡囡 《安徽医药》2021,25(9):1775-1779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正常肝细胞MIHA、肝细胞癌细胞SK-Hep1中HDAC3的表达;将si-NC组(转染si-NC)、si-HDAC3组(转染si-HDAC3)、si-HDAC3+DMSO组[转染si-HDAC3并用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si-HDAC3+MHY1485组[转染si-HDAC3并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MHY1485处理]用脂质体法转染至SK-Hep1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Akt激酶、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核糖体p70S6激酶蛋白(S6K1)、磷酸化核糖体p70S6激酶蛋白(p-S6K1)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肝细胞MIHA(1.00±0.06)相比,肝细胞癌细胞SK-Hep1中HDAC3表达(4.38±0.34)显著上调(P<0.05).敲减HDAC3后,SK-He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得到明显下调,凋亡能力得到明显上调.有趣的是,敲减HDAC3后,SK-Hep1细胞中mTOR信号通路关键基因Akt、4E-BP1、p-S6K1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并且激活mTOR信号通路可部分逆转敲减HDAC3对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调控作用.结论 长链非编码RNA HDAC3可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TOR信号通路相关,可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83.
机器人手术系统于2007年首次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其整合了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的优点,进一步促进了甲状腺微创外科的发展。2014年,笔者单位首先在国内开展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为3 200余例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截至2023年7月国内共完成11 931例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其美容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手术,且常用入路的操作及肿瘤学安全性数据也随着开展数量及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更新,为国内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开展,提供了经验指导。新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也同样促进了国产机器人的研发与实践。未来,将会有更多国产机器人投入临床,进一步降低手术成本,使其像腔镜技术一样得以在临床普及。在此,笔者对相关情况作一概述,以便国内同行进一步了解其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84.
正胸腰椎骨折多由暴力所致,需要通过手术重建椎体的稳定性。近年来,微创手术越来越被重视,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发展迅速。2015年6月—2017年1月新疆伊宁解放军第十一医院骨科收治33例胸腰椎压缩性不稳定骨折患者,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3例胸腰椎压缩性不稳定骨折患者,均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与曲美他嗪联合应用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方便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老年患者88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两组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曲美他嗪片治疗,研究组应用麝香保心丸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LVESD、6MWD、LVEF)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中,研究组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77.27%(P<0.05).经相应治疗后,研究组LVESD(50.32±8.52)mm低于对照组(59.54±8.32)mm(P<0.05),6MWD(54.23±8.52)m、LVEF(303.21±60.52)%高于对照组(42.65±5.65)m、(227.52±50.52)%(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麝香保心丸与曲美他嗪联合应用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有效强化心功能状态,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6.
87.
甲状腺微创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智能的操作系统进行精细化手术, 实现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微创,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 常用微创手术方式包括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 均是通过远距离创建隧道至甲状腺进行操作, 对手术器械和机器人外科医师的技术要求很高。无论哪种微创手术方式, 在开展初期, 医师对系统、器械、操作方法及手术思维都有一个接触、了解、熟练掌握和拓展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误操作, 这些失误操作又是导致包括并发症在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给患者带来失败的就医体验。同时, 失误也会给机器人外科医师造成心理负担, 给新技术的开展造成影响。失误的发生还取决于机器人外科医师的开放手术经验及临床应变能力, 经验丰富的机器人外科医师可明显降低失误。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和患者对疗效及美容的迫切需求, 失误不应是阻挡甲状腺微创手术发展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机器人外科医师的失误操作, 制定对策, 为机器人手术的安全开展提供借鉴, 从而促进智能、精准、微创外科的发展, 进一步造福有微创需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究生长抑素受体2(SSTR2)、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ADAM-12)、白血病病毒整合1(FLI-1)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海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为观察对象。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并留取小细胞肺癌组织、癌组织边缘2 cm以上癌旁组织。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SSTR2、ADAM-12、FLI-1阳性表达率通过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分析SSTR2、ADAM-12、FLI-1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统计小细胞肺癌患者1年生存率。结果阳性率方面, 癌组织中SSTR2[79.27%(65/82)]、ADAM-12[76.83%(63/82)]、FLI-1[78.05%(64/82)]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9.51%(16/82)、17.07%(14/82)、20.73%(17/82)][χ2=58.57、58.78、53.90, 均P < 0.05]。SSTR2、ADAM-12、FLI-1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侵犯、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均P < 0.05)。将性别、年龄等因素控制后, SSTR2、A...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8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的10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术后情况。男性12例, 女性95例;年龄(31.8±9.4)岁(范围:11~55岁)。甲状腺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87例, 均为乳头状癌。术后通过门诊、电话等进行随访, 主要观察术后并发症恢复情况、是否复发和美容效果等。结果 10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 无中转开放手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最大径(5.6±2.7)mm(范围:2~15 mm);其中45例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M(IQR)]11(8)枚(范围:3~26枚), 转移淋巴结数目1(3)枚(范围:0~13枚)。术后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率8例。其他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1例, 左颌下皮肤穿孔1例, 皮肤烫伤1例, 口角撕裂2例, 口唇麻木1例。术后住院时间6(2)d(范围:3~11 d)。随访...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在乳腺癌首次切除活检后,再次切除前评估残留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38例切除活检后乳腺癌患者,来我院再次手术前行乳腺MRI检查的影像资料。根据再次手术后病理分为有残留组及无残留组,比较两组临床和病理资料、MRI影像特征及BI-RADS分类的差异。结果 再次手术后病理证实15例乳腺癌有残留,23例患者无残留。两组间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对侧乳腺是否异常、病理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手术方式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残腔边缘结节性强化、叶段样、导管样非肿块强化或距离残腔≥5mm结节状强化,提示乳腺癌残留。残留组TIC曲线更多表现为Ⅱ型或Ⅲ型,BI-RADS分类多表现为4及5类。MRI BI-RADS分类对乳腺癌残留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0%、86.96%、80.00%、86.96%、80.00%。结论 乳腺动态增强MRI有利于乳腺癌切除术后残留病灶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