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再发风险均较高,且临床过程不可逆,因此预防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关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患者卒中预防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吡罗昔康离子导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离子导入和月桂氮酮预处理对吡罗昔康通过离体大鼠皮肤的影响,选用Valia-Chien扩散池和改良的Franz扩散池,得到吡罗昔康饱和液及其膜剂的透皮速率分别为4.8±0.17和1.0±0.04μg/h·cm-2,采用电流强度为0.8mA的离子导入,药物的透皮速率分别增加11倍和8倍.另外,月桂氮酮预处理合用离子导入能产生协同作用,其透皮速率为单用月桂氮酮与单用电场透皮速率之和的4倍。  相似文献   
13.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又称Devic病,是一种具有复发缓解倾向、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脱髓鞘疾病。既往认为NMO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的一个亚型,但近年来的研究提示,NMO是不同于MS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对NMO较为特异的免疫标记物——NMO-IgG的研究,支持NMO是独立的疾病实体,这对NMO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110例,分血管性痴呆(VaD)组和无痴呆脑梗死(CI)组。VaD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70.8±6.4)岁。脑卒中病程>6个月;全部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及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分类  相似文献   
15.
王宜仁  王光胜 《重庆医学》2008,37(13):1516-1516
作者在儋州市白马井镇中心卫生院工作期间收治1例因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先天性脾缺如患者,实属罕见,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腹痛2d加重5h于2000年3月11日急诊入院。患者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疼痛,以上腹部为明显,疼痛性质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纤维蛋白原(Fig)的浓度变化,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对LPA和Fig水平的影响,并作临床预后评估。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联合治疗组、巴曲酶组和常规治疗组各90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3组间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测定入院时、治疗后3d、7d、14d的血浆LPA和Fig的浓度,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估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纤维蛋白原(Fig)的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联合治疗组和巴曲酶组血浆LPA水平治疗后3d和7d逐渐下降,14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但前者较后者下降更明显。3组患者血浆Fib浓度治疗后都逐渐下降,但联合治疗组和巴曲酶组治疗后3d、7d比常规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联合治疗组与巴曲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14d基本恢复正常水平。3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但联合治疗组>巴曲酶组>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治疗3d、7d和14d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浆LPA和Fig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YL-1型颅穿针单孔微创穿刺冲洗引流+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32例CSDH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单孔穿刺引流,辅以尿激酶局部溶栓,术后冲洗引流2~5d,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基本痊愈28例(87.5%),显著进步1例(3.1%),无效3例(9.4%);复发2例(6.2%);手术并发症:6例有微量积气,2例冲洗过程中发作癫痫,1例合并脑挫裂伤,1例并发硬膜外小量血肿;无感染及死亡发生。结论微创穿刺冲洗引流+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老年CSDH,创伤小、安全有效、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AchA)梗死灶形态特征对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沐阳医院诊断为急性AchA梗死患者10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和冠心病情况,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入院NIHSS评分。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MR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并根据梗死灶最大径大小分为小梗死灶(最大径<15 mm),中梗死灶(最大径15~20 mm)及大梗死灶(最大径>20 mm)。 结果AchA梗死灶直径6.1~29.3 mm,平均(14.6±4.8)mm,小梗死灶55例、中梗死灶31例、大梗死灶14例。索条状与其他形态梗死灶在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卒中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索条状梗死灶患者出现言语障碍比例高于、最大径大于其他形态梗死灶患者(P=0.006、0.001)。大、中、小梗死灶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卒中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言语障碍、感觉障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47)。 结论AchA梗死患者梗死灶多表现为索条形,且形态与梗死灶大小有关;梗死灶的形态特征对AchA梗死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闭合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闭合蛋白水平,治疗14 d后复查颅脑CT以评价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闭合蛋白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闭合蛋白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价值。结果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脑梗死面积患者血清闭合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闭合蛋白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27,P<0.05)。根据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出血转化组50例与未发生出血转化组132例。两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脑梗死面积、血清闭合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Graves病(GD)合并烟雾病(MM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例GD合并MMD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均为女性,GD先于MMD发病,随着甲亢症状被控制,神经系统症状有所改善。结论甲亢合并烟雾病仅见于女性,常于甲状腺毒血症期间发生脑卒中,控制甲亢有助于神经系统症状的恢复和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