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7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成功施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16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164例中,有172支靶血管置入支架,59例患者的63支靶血管发生再狭窄,靶血管再狭窄率为36.6%。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间短、脂蛋白(Lp)(a)浓度高、术前狭窄程度和术后残余狭窄程度重、参照血管直径和支架直径小、靶血管病变长度长(P值均<0.05)。参照血管直径<3mm的靶血管再狭窄率显著高于参照血管直径≥3mm的靶血管(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参照血管直径、支架直径与再狭窄呈负相关(OR值分别=0.70、0.26);而术后残余狭窄、病变血管长度与再狭窄呈正相关(OR值分别=1.19、1.47)。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发生再狭窄多在术后6个月内。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重、小血管病变、长病变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尽量减少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术后残余狭窄是减少再狭窄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2.
经右心耳和冠状窦(CS)行左右心房同步起搏(BASP),消除左、右心房电和机械活动的不一致,可以有效地防治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和达到良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1,2]。我们对3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男1例,女2例,年龄68~...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2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计多或者全部窦房结异常的综合征[1 ] 。目前善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 ,我们参照 1997年 6月在北京制定的标准[2 ] ,按照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表现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Ⅳ型 :Ⅰ型 :单纯而持续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Ⅱ型为窦性心动过缓伴停搏或者窦房传导阻滞 ;Ⅲ型为慢—快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或者交界性逸搏合并交界性、窦性快速心律失常 ;Ⅳ型 :双结病变。人们往往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归因于冠心病 ,在治疗时除给予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外 ,常规给予扩管、降脂、抗凝治疗。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对…  相似文献   
26.
研究单核-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载脂蛋白E表达的变化,以佛波醇酯(10^-7mol/L)诱导人单核细胞性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72h),再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50mg/L)刺激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48h),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这一过程中载脂蛋白E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结果显示,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的同时伴随着载脂蛋白E表达的增加,巨噬细胞吞噬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后载脂蛋白E的表达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2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拟比较经PTCA开通IRA和溶栓方法对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疗效性并与保守治疗作对照 ,旨在为进一步改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自 1997年 8月~ 2 0 0 1年 7月我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住院患者共 6 2例 ,其中男 34例 ,女 2 8例 ,年龄6 0~ 75岁 ,平均年龄 (70± 12 )岁。接受PTCA治疗的 16例患者 (A组 ) ,均排除已溶栓疗法治疗患者及TIMI血流>2级者 ,其中 4例胸痛发作在 12h内 ,12例 (A亚组 )胸痛发作在 12~4 8h ;14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 (B组 ) ;其余 32例…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莪术油洗脱支架防治犬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将裸支架、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纳米二氧化硅涂层支架、莪术油洗脱支架(药物含量100 μg/支架)随机置入犬冠状动脉回旋支或前降支,术后4周冠脉造影后处死分析支架段血管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光镜下可见裸支架组和单涂层组支架段血管内膜增厚,莪术油组内膜较薄,均未见内膜下出血和中膜、外膜坏死,无附壁血栓和炎性细胞浸润;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内皮完整。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与裸支架和涂层支架比较,莪术油洗脱支架显著减少了新生内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管腔面积狭窄率(P<0.01),增加了管腔面积(P<0.01);裸支架组与单涂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莪术油洗脱支架安全可行,显著抑制了犬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内膜增生,具有防治再狭窄作用。  相似文献   
30.
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X线解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X线解剖特征。方法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相对102 例患者的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形态、位置、数目、直径及角度进行观测。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和心大静脉,绝大多数患者可见心中静脉及1~3支左室后静脉。心中静脉直径(4.12±1.25)m m 和左室后静脉(3.10±1.03)m m 多呈直角汇入冠状静脉窦,可能会给左室电极导线植入造成技术上的困难,心大静脉在左房室沟内与冠状静脉窦保持同轴。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显示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简单、易行方法,心大静脉可作为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