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4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303篇
医药卫生   5503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381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257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80 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1997年3月至2002年12月期间连续全髋关节置换术80例(92髋)患者,平均随访54个月(14~84个月),分析其中期疗效。结果 翻修率为5.4%(5/92),Harris髋评分为优良以上84.8%(78/92),中等8.7%(8/92),差6.5%(6/92)。结论 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假体生物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关节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宫腔镜双极汽化切割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术前宫腔镜诊断均为黏膜下肌瘤和肌壁间凸向宫腔肌瘤36例,在宫腔镜下施行双极汽化电切术。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0-70分钟,平均32分钟;出血量12-100ml,平均28ml;标本重15-42g,平均31g。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术后满意率94.4%。结论 宫腔镜双极汽化切割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无并发症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张宇兵  刘宪昶  杨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09-3210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6例主动脉窭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26岁。20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6例为单纯主动脉窦瘤破裂,4例合并中至重度主动脉麟关闭不全。除1例于手术前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外,25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18例经右房切口完成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或加室间隔缺损修补,5例合并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经右室流出道切口进行修补,2例经右室流出道切口加主动脉根部横行切口完成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及主动脉辩置换。结果:1例于手术前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25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复查心脏超声主动脉窦瘤破口及室缺均修补严密无残余满,2个月~6 a随访25例患者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主动脉窦瘤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手术修补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即使心力衰竭较重也应积极准备尽早手术,不可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4.
单侧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4月~2005年8月,我们采用单侧减压、器械提拉复位、一侧椎间隙联合对侧椎板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9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结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将结肠恶性淋巴瘤术中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结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人结肠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均获得移植成功。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结肠原发性(原发灶)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CBL-0303)和1株人结肠原发性(肝转移灶)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CBL-0304)。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显示CDl9、CD20、CD22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数目55—59条;流式细胞DI值1.59—1.71,均为异倍体。HCBL-0303肝转移率为63.7%,淋巴结转移率为56.4%;HCBL-0304肝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率为100%。移植瘤在裸鼠结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HCBL-0303和HCBL-0304是首次成功建立的人结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自发性肝转移模型,可用于结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大鼠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丘脑损害与DNA氧化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皮层梗死后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oposterior nucleus of the thalamus,VPN)的继发性损害是否有DNA氧化损伤,并研究抗氧化剂依布硒啉(ebselen,EB)对这种远隔部位损伤是否具有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SP),建立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后分为:①假手术组,②模型组,③溶剂组,④抗氧化剂EB10mg.kg-1组,⑤抗氧化剂EB30mg.kg-1组,每组5只大鼠。2周后行肢体运动神经功能评估并取VPN后行尼氏染色,免疫组化检测VPN的8-羟基-2-脱氧马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表达。结果EB10mg.kg-1组和EB30mg.kg-1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假手术组(1.80±0.56,1.72±0.48vs2.28±0.33,P<0.05)。尼氏染色可见假手术组同侧VPN细胞形态规整。而梗死同侧VPN神经细胞出现细胞体积变小,胞核固缩,尼氏体退变为萎缩的深色细胞。EB30mg.kg-1组尼氏染色观察到改善作用。溶剂组同侧VPN的8-ohdG阳性细胞数目(0.1mm2)显著增加(146.8±12.1vs108.4±19.2,P<0.05);与溶剂组相比,EB10mg.kg-1组和EB30mg.kg-1组阳性细胞数目显著下降(123.6±14.7,123.4±17.4vs146.8±12.1,P<0.05)。结论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2周,同侧VPN存在DNA氧化性损伤。抗氧化剂EB对VPN的DNA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并可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 1~ 65 (平均 3 9.7)岁 ,病史 2~ 10 (平均 3 .5 )年。发生于左臀部 3例 ,右臀部 1例 ,双侧 1例 ,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肛旁流脓且反复发作 ,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无明显全身症状。专科所见 ,肛门一侧或二侧呈结节状及片状灰褐色 ,局部变硬 ,瘢痕增生 ,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瘘口 ,压之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指诊肛管及括约肌无特殊改变 ,内口触不清。首次在骶管麻下行肛瘘切除术。术后创面仍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再次手术时切除所有窦道、瘘管及变硬的皮肤及皮下组织 ,直至正常组织。伤口开放 ,Ⅱ期愈合。 5例…  相似文献   
18.
52例电烧伤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电烧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资料齐全的电烧伤病人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电火花烧伤的治疗和一般烧伤相同,电击伤多为早期清创,植皮覆盖创面。结论:电烧伤创面根据情况可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换药,湿润烧伤膏,中厚皮片移植,皮瓣移植等。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损害的诊治:1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损害的诊治(12例报告)杨波,黄金钟,骆良钦,欧阳世杰,陈世勇,苏力娅,李致一,姚长积,冯勇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损害,临床上比较少见,现将近年来我们收治的经CT证实的12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最小年龄10个月...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消炎痛(IDT)对急性实验性颅脑损伤后脑血流速度的早期影响,采用直接打击法建立具有临床闭合性颅脑损伤特点的兔急性实验性颅脑损伤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静脉注射IDT(4mg/kg),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其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影响,并结合颅内压(ICP)监护,综合评定消炎痛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作用。结果表明:IDT对脑外伤后脑血流速度有明显影响(P<0.05)。具体表现为MCA收缩期血流速度(Vs)和血流速度时间平均值(TAM)降低,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保持相对恒定。随着脑血流速度的下降,动物ICP升高的速度及幅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IDT在不影响脑氧代谢的基础上,可以减少脑血流量,从而有效地控制ICP升高,改善脑外伤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