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4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牵张损伤后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星形细胞牵张损伤后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取新生1-2d大鼠的皮层细胞原代培养,经纯化后传代培养于乳胶膜培养皿中,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牵张损伤装置,分别以50,150,250kPa压力牵张损伤培养于乳胶膜上的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用3%戊二醛固定后,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当用50kPa驱动压力进行牵张损伤时,细胞结构即有明显破坏,表现为细胞间隙增宽,部分胞体和突起被撕裂。以50kPa牵张损伤后1h,透射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损伤后6h可见线粒体致密,细胞器减少等,当牵引应力增大,星形细胞损伤程度加重,细胞器明显减少,线粒体空泡化,微丝,微管明显减少,直至水样胞质或致密胞体,结论:较小的应力即可致星形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脑外伤后产生广泛的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92.
偏二甲基肼中毒的病理学特点及近远期损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火箭推进剂偏二甲基肼(UDMH)中毒损伤的病理学特点及近期和远期损伤效应。方法 12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UDMH近期和远期效应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各8只动物。将动物置于120 L染毒柜内,注入推进剂级液态UDMH,保持染毒柜中UDMH质量浓度为8×10-4g/m3,染毒时间15 min。UDMH近期效应组于染毒后3、6、12、24、48和72 h活杀大鼠;远期效应组染毒后将动物做好标记,喂养1年。行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检查以观察UDMH染毒大鼠的近期和远期损伤效应。结果 UDMH近期效应组大鼠主要病理表现为神经系统损伤,以脑水肿为著,表现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轴突脱髓鞘、崩解,脑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同时肝、肾、肺、心、脾、胃肠、胸腺、血液及骨髓等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损伤。UDMH远期效应组大鼠1年后仍有大脑皮质神经元缺血性改变,丘脑及延髓传导束有出血及液化灶,传导纤维有解离、断裂、粗细不等、迂曲。结论UDMH中毒后2-6 h是伤情最严重的时期,中毒1年后远期损伤效应仍很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是UDMH中毒致伤的最主要靶器官;对UDMH致伤后可能发生的远期损伤效应要进行兼顾和并治。  相似文献   
93.
目的:肌源性干细胞是近来从成年动物骨骼肌中分离出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它可能参与多种组织的修复过程。推测肌源性干细胞可能参与骨缺损的修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及ScienceDirect(Elsevier),EBSCOhost(ASP),KluwerOnline等数据库1999-01/2005-01相关肌源性干细胞与骨创伤修复的文章,检索词“muscle-derivedstemcell,bone,bonedefect,fracture,boneregeneration,osteogenesis”。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05-02的相关肌源性干细胞与骨创伤修复的文章,检索词“肌源性干细胞,骨折,骨形成”。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肌源性干细胞的起源、分布、分化、参与各种组织修复特别是骨创伤修复的文献。②不排除是否为随机、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排除标准:不采用重复研究、个案报告、综述、Meta分析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2篇,分别对肌源性干细胞的起源、分离方法、分化、鉴定、参与各种组织修复的情况进行探讨,选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0篇。资料综合:肌源性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年干细胞,存在于哺乳动物的骨骼肌中,它可分化为骨髓造血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等。结论:肌源性干细胞参与骨创伤修复,可以作为骨折愈合或骨不连以及骨缺损修复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冲击波致伤及爆炸性武器破片防护作用中战壕的意义。方法:实验动物为山羊26只,其中战壕组12只,开阔地组14只,分别布放于距爆心10m和15m的战壕及开阔地,某型炸弹置于地面,用电雷管引爆,先后共进行3次,观察伤后18h动物的活存情况,体表和内脏损伤情况。结果:战壕组距爆心10m的活存率为1/5,距爆心15m的活存率为7/7,而开阔地组距爆心10m的活存率为0/5,距爆心15m的活存率为1/9;战壕组均未被破片击中,而开阔地组均被破片击中;战壕组距爆心10m的动物可见严重的冲击伤,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肺出血和肺水肿,而距爆心15m的战壕仅个别动物有轻、中度肺出血,开阔地组动物可因破片和冲击波的作用,引起严重的体表和内脏损伤,表现为肢体毁损、胸腹腔开放伤、肢体离断骨折、内脏器官破裂缺损等。结论:战壕可有效防止爆炸性武器破片引起的损伤,对距爆心一定距离的冲击波致伤也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95.
高原与平原冲击波物理参数和生物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高原冲击波与平原冲击波的物理参数和生物效应。方法实验猪25只,随机分为高原组15只和平原组10只,分别布放于距离爆心5.0m和6.0m处,用10kg TNT爆炸致空气冲击伤,用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伤后28h动物存活情况和大体形态学改变。结果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冲击波传播速度两组间差异未见显著性,高原组超压峰值总体趋势稍低于平原组,但正压持续时间和冲量总体趋势略高于平原组。伤后28h高原组动物存活12只,平原组存活8只。病理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出血和肺水肿,部分动物有肠道浆膜下出血和心内膜下出血,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肺损伤程度更重,可加重1个等级。结论高原环境下冲击波传播速度未见明显改变,超压峰值有所降低,持续时间和冲量有所增加,肺损伤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目的探讨高原高寒环境下平战时猪枪弹伤后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b(IL-1b)、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一氧化氮(NO)等炎症介质和内毒素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实验小型猪24头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每组8头...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半预制破片杀爆弹致伤动物后的伤情特点。方法采用西北健康山羊32只,雌雄不拘。某型半预制破片杀爆弹1发,立于地面约1.6m高,电引信起爆。动物均为右侧面向爆心,呈扇形分布,距离分别为10、10(战壕)、15、15(战壕)、20、25、30、40、50、65、80m;相应距离的动物数分别是3、3、3、2、3、3、3、3、3、3、3只。结果32只实验动物中,经杀爆弹致伤后,有21只动物即刻死亡,占动物总数的65.63%;伤后18小时内死亡3只,占6.25%,,活存18小时动物8只,占25.00%;全身毁损为6只,占动物总数的18.75%。其中两种距离战壕的动物存活率为1/3和2/2。破片伤、冲击伤、多发伤、多处伤和骨折的发生率分别为68.75%、37.5%、65.63%、6.25%和43.75%。其中盲管伤和贯通伤分别为12.20%、87.80%。结论某型半预制破片杀爆弹由于破片和冲击波的复合作用造成动物伤型和伤情均较为复杂,在救治中必须给予特别的重视;同时,战壕对杀爆弹的破片和冲击波的损伤有一定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98.
冲击伤复合液体火箭推进剂染毒大鼠的远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冲击伤复合液体火箭推进剂染毒大鼠的远期效应。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80只,称重、编号、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2)偏二甲基肼(UDMH)组;(3)四氧化二氮(N2O4)组;(4)冲击伤合并UDMH及N2O4组;(5)冲击伤组。模型制作方法:冲击伤组用BST-I型生物激波管致伤;UDMH及N204组分别吸入UDMH和N2O4;复合伤组大鼠先按冲击伤组方法致伤,伤后10分钟吸入UDMH和N2O4,按上述浓度染毒,造成冲毒复合伤模型。将各组存活的5只大鼠做好标记,喂养1年后活杀。行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检查,以观察冲击伤复合液体火箭推进剂染毒大鼠的远期效应。结果 N2O4远期效应组75%的大鼠有肺纤维化,个别大鼠出现肺低分化腺癌。冲击伤合并N2O4和UDMH组大鼠小脑传导纤维液化灶、出血,颗粒细胞和普肯野细胞变性,海马锥型细胞和颗粒细胞变性。结论 液体火箭推进剂致伤后的远期效应明显。提示在整体治疗时,对冲击伤复合液体火箭推进剂染毒大鼠的远期效应进行兼顾和并治,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99.
某型炸弹致伤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引爆某型炸弹战斗部致伤动物,观察分析其对动物致伤的伤情特点,从而为爆炸伤的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某型炸弹战斗部放置于离地面一定高度,通过直流电引爆致伤动物,动物为西北地区健康山羊32只,围绕爆心呈扇形布放于10~80 m不同距离处,所有动物均右侧面向爆心,伤后严密观察动物伤情,存活至24h的以股动脉放血方式处死解剖观察.结果在32只实验动物中,21只(65.6%)于伤后即刻死亡,3只于伤后12~16 h死亡,存活至24h的有8只(25.0%),10 m和15 m战壕内动物的存活率分别为1/3和2/2.破片伤和冲击伤为主要损伤方式,40m内破片和冲击波复合伤的发生率高达86.9%.结论炸弹对动物致伤主要由爆炸时破片和冲击波所致;高速破片有加重冲击伤的作用;近距离的动物合并轻度烧伤.损伤后伤情复杂,现场死亡率高,救治困难.战壕对破片、冲击波和烧伤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0.
内毒素血症大鼠颈迷走神经传出放电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大鼠颈迷走神经传出放电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内毒素组静脉注射内毒素5 mg/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记录并分析内毒素注射后30 min、1、2、4 h颈迷走神经传出放电频率的改变.结果两组基础放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注射内毒素后各时间点放电频率明显升高,与基础放电及注射生理盐水组的对应时间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出活动增强,这种改变可能是机体发挥其内源性抗炎保护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