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协定方益气冲和汤治疗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冲和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心功能变化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75.0%,组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冲和汤对CHD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技术对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及癌旁石蜡包埋组织中p62^c-myc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62^c-myc的阳性率在肝癌中为83.3%(40/48),在癌旁组织为89.6%(43/48),说明c-myc基因的激活与肝癌癌变过程有密切关系。同时对p62^c-myc表达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3.
[目的]总结内镜下切除食管早癌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5例食管早癌病人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30例病人行EMR整体切除病变,5例采用EPMR分次切除病灶,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无穿孔等并发症;术后4周复查胃镜均愈合良好,半年复查胃镜,无一例复发。[结论]加强内镜下切除食管早癌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64.
核蛋白类基因在人肝细胞癌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至少发现七种基因的重排、扩增、点突变或过量表达等,其中c-myc、c-fos、c-ets-2和p53基因属于核蛋白类,它们的产物大多具有与DNA结合的能力,对肝细胞恶性转化及维持起着重要作用,抑癌基因p53在人肝癌中的异常变化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对核蛋白类基因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人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并且对人肝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华北地区属黄曲霉毒素低含量区,而乙肝病毒感染则普遍,本实验对该地区24例石蜡包埋人肝癌和癌旁组织的P53蛋白(突变型)进行了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结果显示33.3%(8/24)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为阳性。说明肝癌抑癌基因P53的突变不仅仅发生在黄曲霉毒素高含量区病人,其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儿童梨状隐窝瘘伴甲状软骨下角(ICTC)发育异常患者ICTC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7月—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采用胃镜辅助手术治疗的171例梨状隐窝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4.68%)于手术中发现瘘管周围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ICTC发育异常。其中男7例,女1例;发病年龄为1天~15.4岁,平均5.8岁;手术年龄为23个月~15.5岁,平均8.6岁;瘘管均位于左侧。对8例患儿临床资料及手术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了瘘管与ICTC的关系,依据异常发育的ICTC形态对其进行分型研究,并根据分型不同进行相应的手术处理。结果 171例梨状隐窝瘘患儿术中伴有ICTC的发育异常者占4.68%(8/171)。 其中ICTCⅠ型发育不良者(ICTC短而小)1例,瘘管远离下角穿出;Ⅱ型(ICTC与环状软骨融合)3例,瘘管自下角前或后穿出;Ⅲ型(下角圆钝型)4 例,瘘管自下角尖端中心穿出。Ⅰ型患儿仅需将瘘管向近端分离,结扎切断即可;Ⅱ型者需剪开部分ICTC,并将其向内上方牵拉,以暴露瘘管,游离结扎;Ⅲ型亦需剪开部分下角,充分暴露瘘管并游离。8例患儿术后随访4~105个月,均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未见瘘管复发。结论 梨状隐窝瘘患儿可能伴有ICTC的发育异常。了解此解剖变异有助于术中识别瘘管及完整切除瘘管,并可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67.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实体肿瘤,约占儿童肿瘤的8%~10%,是学龄前儿童癌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重要特性是表型和遗传异质性.已知的预后因素有年龄、发病部位、分期、肿瘤分化程度、DNA含量和不同遗传学改变等.这些预后变量的结合可用于风险评估和治疗分层.近年来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为该病的风险评估和靶向治疗开启了新的机遇.本文就已发现的一些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畸变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8.
Oct-3/4和Sox2是一类胚胎转录调控基因,是调控胚胎发育的关键因子,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对维持胚胎干细胞多潜能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调控作用[1].干细胞与肿瘤细胞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都具备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的能力.近年来,已有研究证实Oct-3/4和Sox2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
应用cDNA微阵列芯片筛选胃癌相关基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应用cD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人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将8192条人类基因PCR产物按微阵列排列点样于化学涂层的载玻片上,即制成cDNA微阵列芯片;抽提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的RNA并纯化mRNA;将等量的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标记的cDNA做探针.混合后杂交上述cDNA微阵列芯片;经严格洗片后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象,计算机分析后比较2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在8192条基因中.共有327条基因在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间差异表达,其中179条基因下调.148条基因上调。结论:胃腺癌发生过程中有多基因的参与;cDNA微阵列芯片技术是筛选人胃腺癌相关基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0.
杨少波 《重庆医学》1999,28(1):25-25
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了解淋巴转移的有无及程度(远近等)对判断胃癌的发展和预后,以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如手术)十分重要.常规的胃镜、X线造影及CT等难以准确显示胃癌的淋巴转移状况,寻找胃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胃癌组织中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53蛋白的表达状况,探讨它们与胃癌淋巴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