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7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ICU内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ICU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114株细菌,其中G-杆菌占90.4%,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32.5%)、硝酸盐阴性不动杆菌(24.6%)和产黄菌属(14.0%)及肺炎克雷白菌(7.0%)。测定了16种抗生素对102株G-杆菌的MIC,发现除6株奇异变形杆菌和3株哈夫尼亚菌外,均对16种抗生素呈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数对5种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最多的达12种。16种抗生素中,伊米配能除对产黄菌外的各种G-杆菌最为敏感,耐药率最低;头孢他定、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其次;而头孢唑啉耐药率达93.1%,二代头孢菌素和氨苄青霉素也达60%以上,但头孢西丁对产黄菌属作用最优。  相似文献   
102.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已往对出血性脑中风的救治包括内科保守 (药物 )治疗和外科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救治成功率低 ,远期致残率高。近10年来 ,微侵入手术和穿刺引流术在脑出血的治疗方面临床疗效显著 ,有取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趋势。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具有创伤小、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目前穿刺置管有主观定位和客观定位两类方法 ,主观定位是在 CT或 MRI引导下的静态定位 ,穿刺置管过程中仍含有主观判断因素 ;客观定位是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根据靶点计算确定穿刺方向和深度 ,精确度最高 …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如何促进重症监护病房( ICU)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法:通过对“四化”质控模式使用前和使用后ICU医疗质量相关数据的统计,总结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新措施.结果:新的质控模式使用后部分医疗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四化”质控模式对ICU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口服百草枯中毒的预后指标,为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纳入48例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统计其各项指标。随访6个月,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48例中,男1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4.02±15.43岁。6个月内死亡38例,存活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口服百草枯剂量、自服毒至洗胃的时间、自服毒至血液灌流的时间、白细胞、乳酸、百草枯血浆浓度、A.PACHEⅡ评分与生存时间具有相关性。多变量分析显示,其中前五项指标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较差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口服百草枯剂量、自服毒至洗胃的时间、自服毒至血液灌流的时间、白细胞和乳酸是早期评估百草枯中毒预后的5项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观察大鼠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时内皮素-1(ET-1)和内皮素A受体(ETAR)基因在肺、肾和小肠黏膜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各脏器功能受损情况.方法 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通过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为内参照基因,分别检测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组肾、肺和小肠黏膜组织ET-1和ETAR基因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尿素氮(BUN)、肌酐(Cr)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 脓毒症组肾肺肠组织ET-1 mRNA表达相对量分别为87%、74%、82%,ETAR mRNA为82%、65%、78%;脓毒性休克组肾肺肠组织ET-1 mRNA表达相对量分别为98%、85%、93%,ETAR mRNA为95%、80%、91%,较正常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脓毒性休克组大鼠血清ALT为288.50±194.10、BUN 58.00±5.20,Cr1 33.67±18.70,较正常组、对照组和脓毒症组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组血清ALT为97.17±6.30、BUN 30.17±2.30、Cr 75.83±6.70,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早期动脉血气分析为低氧和呼吸性碱中毒,脓毒性休克组后期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和CO2潴留.结论 ET-1和ETAR参与了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可能是参与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启动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severe trauma in hospital (injury severity score ≥ 16). Methods: We used " ATP principle" to manage severe traumatic patients. The ATP principle is composed of: 1 ) attending surgeons offering initial management (A) ; 2 ) teamwork commencement immediately after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 T ) ; 3 ) parallel principle, ie,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evalu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 performed simultaneously (P). Clinical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applying ATP principl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During January 1, 2002 to December 31, 2003, 338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out applying ATP principle, in which ISS was 25.9 ± 6.4, 152 cases died with the mortality being 39. 2%, and the time stay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he time to operation room after admission were (102.8±16.7) rain, (140.3 ±20.6) rain,respectively. During January 1, 2004 to December 31, 2005, 438 patients were treated based on ATP principle, in which ISS was 28.6 ± 7.8, 87 cases died with the mortality being 19.9%, and the tim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he time to operation room after admission were (69.5 ± 11.5) rain, (89.6 ±9 .3) min, respectively. IS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05 ), but the mortality, the time stay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he time to operation room after admission were greatly reduced and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05 ). Conclusions: Applying ATP principle to treat severe traumatic patients can shorten emergency treatment time in hospital and decrease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07.
复苏犬红细胞ATP酶活性及离子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后常因血液粘滞性增高及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致微循环灌注不良,多个脏器缺氧受损,导致后期复苏失败。细胞膜ATP酶活性降低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有关,红细胞变形性可调节血粘度,与微循环灌注有直接关系。我们于2000年1~5月作了犬心肺复苏实验,观察其复苏前后红细胞ATP酶活性离子含量变化,探讨其在复苏后微循环灌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我校本科生教学实行“3 2”医学教学新模式,伴随着带教内容和方式的调整,结合急救医学的特点,相应地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9.
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窒息联合冰氯化钾致大鼠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的动物模型,断头后提纯大脑皮层组织内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MPTP在不同时相的开放程度.结果 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明显受损,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神经细胞MPTP持续处于开放状态,开放程度具有时间依赖性,具体表现为在ROSC后6 h以内开放程度保持低水平,6 h以后开始迅速大量开放,直至12 h开放程度达到最大,但并没有一直维持这一水平,而是在ROSC后24 h开放程度略有缩小,表明线粒体开始收缩,至48 h开放程度再次加大,72 h MPTP明显缩小,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CA/CPR后大鼠线粒体MPTP出现明显规律性改变,复苏后12 h以内可能是改善复苏后脑功能的最佳治疗窗.  相似文献   
110.
P-选择素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课题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心肌损伤进行研究 ,旨在探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心肌肌钙蛋白T和P 选择素两项指标测定 ,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内 1 5例APACHEⅡ≥ 1 6危重病患者和 2 0例健康献血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①危重病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 ,且其中死亡组又明显高于存活组 (P <0 0 1或P <0 0 5) ;②危重病患者的P 选择素在发病后 4、 2 4、 1 2 0h 3个时点均显著高于献血员 (P<0 0 1 ) ,死亡组危重病患者P 选择素浓度在发病 2 4h达峰值且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 (P <0 0 5) ;③在危重病患者发病后第 4、 2 4hcTnT与P 选择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γ4=0 73 48,P <0 0 1 ;γ2 4 =0 6865,P <0 0 1 )。结论 :①在危重病患者中存在急性心肌损伤 ,且心肌损伤程度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②P 选择素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