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90篇
  2023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目的:紫杉醇原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鼠脑胶质瘤进行了局部缓释化疗,观察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抑瘤作用。方法将8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分为对照组(无血清1640),PBCA+NP组,紫杉醇组及紫杉醇+PBCA+NP组(20只/组)。结果 PBCA+NP组和紫杉醇组瘤均重分别为对照组的(82.1±1.7)豫和(49.8±3.1)豫,其中尤以联合组肿瘤受抑最为显著,其瘤均重仅为对照组(38,0±2.1)豫。结论紫杉醇原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进行化疗可有效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负载两性霉素B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两性霉素B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该药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而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甚微.利用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通过相分离透析技术制备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子,有望克服两性霉素B的不足.目的:对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进行表征,分析其体外药物释放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2008-11/2009-04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医学与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壳聚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105,脱乙酰度为93%,为上海卡伯工贸有限公司产品.两性霉素B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在二甲基亚砜溶液中,在三乙胺存在下,通过壳聚糖和D,L-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反应能够生成壳聚糖聚乳酸共聚物.该共聚物由亲水壳聚糖段和疏水聚乳酸段组成,在水中能够组装形成纳米粒子.两性霉素B通过相分离透析技术包载于纳米粒子中.主要观察指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外观形态,紫外光谱分析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释药性能.结果: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和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其粒径分别为114 nm和153 nm(当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为11:1时).纳米粒子粒径分布较窄,呈球形.共聚物中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影响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随着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从11:1到20:1,包封率从(62.3±3.5)%增加到(90.7±2.8)%,载药量从(7.8±1.12)%增加到(12.3±1.4)%.随着聚乳酸段质量比增加,纳米粒子尺寸、包封率和载药量增加,而约物释放降低.结论:开环聚合制备壳聚糖聚乳酸共聚物及用相分离透析方法制备负载两性霉素B纳米粒简便可靠,负载两性霉素B后纳米粒径明显变大,且纳米粒对两性霉素B有很高的包封率,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培养基成分对怀牛膝愈伤组织诱导形成及牛膝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怀牛膝无菌苗的叶片、茎段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研究基本培养基,碳源,2,4-二氯苯氧乙酸(2,4-D)、6-苄基腺嘌呤(6-BA)、N-苯基-N′-噻二唑-5-脲(TDZ)、水解酪蛋白(CH)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诱导叶片愈伤组织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B5+2mg·L-12,4-D+0.5mg·L-16-BA+30g·L-1葡萄糖+1g·L-1CH,诱导茎段愈伤组织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B5+2mg·L-12,4-D+1mg·L-16-BA+30g·L-1葡萄糖+0.5g·L-1CH;有利于叶片愈伤组织中多糖含量提高的培养基是LS+1mg·L-16-BA+1mg·L-1TDZ+30g·L-1蔗糖,有利于茎段愈伤组织中多糖含量提高的培养基是LS+1mg.L-12,4-D+0.5mg·L-16-BA+1mg·L-1TDZ+30g·L-1葡萄糖。结论:初步建立了怀牛膝叶片、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条件,为通过植物组织细胞培养途径生产牛膝多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起源于共同的干细胞,这种干细胞由胚胎早期室管膜上皮细胞产生并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被称为多潜能神经干细胞。近年来有学者报道,从哺乳动物及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也可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如:海马、皮层脑室区、嗅脑、小脑半球等。关于神经系统的起源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5.
LCP经皮桥接固定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经皮锁定桥接钢板技术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插入锁定桥接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61例。结果61例随访6~24个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和钢板松动断裂。内固定术后无植骨52例的临床愈合时间为12~16周,植骨9例为19~24周。结论经皮锁定桥接钢板技术是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合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择5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探讨醒脑静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的的影响.方法所选择患者均为近几年本院经CT证实的颅脑外伤病人共58例.原发病为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干损伤等.治疗组29例,其中男21例,女8例,格拉斯哥GCS评分3~8分.对照组29例,其中男22例,女7例,格拉斯哥GCS评分3~8分.2组病例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及格拉斯哥GCS评分均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方法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9例除常规治疗外,伤后24 h内应用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300 ml静滴,每天1次,共2周,然后观察偏瘫、失语及意识障碍程度.结果醒脑静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9.7%,对照组为69.0%,经Pearson Chi-square分析,两组有显著差异(X2=8.758,P<0.05),说明醒脑静治疗重症颅脑外伤有显著的疗效.结论重症颅脑外伤后,由于血脑屏障受损,导致脑微循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量富含蛋白质的物质从血管内渗透到脑实质内,造成早期脑水肿,颅内压因此增高.颅内高压直接影响患者的意识改变及预后.醒脑静注射液是由祖国医学传统名方"安宫牛黄丸"经科学提取精制而成的新型中药制剂,有效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部分抑制伤区脑组织钠、钙及水份含量的增高,改善局部水、电解质代谢从而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我们应用醒脑静治疗29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X2=8 758,P<0.05),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无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培养方式、碳源、氮源对山药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宜的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基.方法 以B号山药试管苗为材料,运用一步培养法和两步培养法筛选最佳培养方式,在此基础上于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氮源和碳源进行诱导培养,定期对微型块茎的诱导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两步培养法、60g/L的碳源(白砂糖或蔗糖)、[NO3-]/[NH4 ]为3:1、总氮量为30 mmol/L时有利于山药微型块茎的诱导形成.结论 首次建立了两步培养法诱导山药微型块茎形成的培养模式,筛选出了适宜的碳源和氮源,为微型块茎的离体诱导形成及工厂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预内动脉海绵窦度是较严重的颅脑外伤并发症,曲床症状严重,解剖结构复杂,直接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我院1985~1998年对3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疾病人实行了钢丝栓塞术,在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l临床资料3例病人均系重度颅脑外伤.男2例,女!例。年龄23M8岁;车撞伤2例,坠落伤!例,均合并严重的颅底骨折.2例行急诊手术,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发现海绵窦搭,l例住院行保守治疗时发现海绵窦疾。2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取翼点八路.额颧骨瓣开颅,切除蝶材呢外1/3,骨瓣了缘到达前颅窝底,暴露鞍旁的海绵妾,小旺幕切迹、动眼…  相似文献   
19.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附74例102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30年来,国内外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多采用理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股骨头置换术等。上述各种治疗方法对阻止或逆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过程均无突破性进展〔1〕。我院自1997年10月~1998年4月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4例102髋,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或超选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注入扩血管药物及溶栓剂,经临床随访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参考有关文献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74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6岁,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脑室出血铸型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将48例患者分为2组。脑室外引流及尿激酶灌洗加脑脊液置换组(治疗组):24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1~40分,脑室内血肿量为35~67ml,;保守治疗组(对照组):24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2~39分,脑室内血肿量29~64ml。2组病例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及脑室内血肿量均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方法:(1)对照组:为内科常规治疗。(2)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内科方法基础上,加用脑室外引流及尿激酶灌洗和脑脊液置换。两组患者经上述治疗时,每日观察意识障碍程度、瘫痪程度及其他症状。结果 治疗组24例无二次出血,治疗组总有效率75%,病死率16.7%,对照组总用效率33.3%,病死率33.3%。脑室外引流及尿激酶灌洗加脑脊液置换组与保守组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x~2=12.076,P<0.01)。结论 早期通过脑室引流能迅速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早期解除脑组织的受压和深部脑组织的 移位,同时早期清除血肿,有利于防止蛛网膜颗粒的机化粘连,阻止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反复脑室内尿激酶灌洗可加快血凝块的溶解,有利于脑室内血肿的引流,缩短了引流时间,可迅速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改善脑脊液循环及脑室周围的微循环。脑脊液置换,可以使脑脊液得到稀释,减轻脑室系统周围脑组织的刺激,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