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顽固性高血压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发生发展与中枢炎症反应激活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有一定相关性。经皮导管肾动脉去神经消融目前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方法 研究入选12头3月龄的实验动物猪分为三组,分别为 DOCA诱导的高血压模型消融组、DOCA诱导的高血压模型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4头。DOCA诱导的高血压模型消融组采用自主研发的国产Spark多极消融导管对其进行肾动脉去神经消融术。术后1个月随访三组实验动物的平均动脉压,通过Elisa方法和荧光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下丘脑炎性因子、交感兴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DOCA高血压模型消融组术后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141.25±2.60)mm Hg比(120.38±2.46)mm Hg,P<0.001]; DOCA诱导高血压模型消融组与DOCA诱导高血压模型假手术组比较,下丘脑白介素-6(IL-6)水平[(9.60±1.81)ng/ml比(4.52±0.32)ng/ml,P=0.00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10.92±0.51)pg/ml比(1.37±1.02)pg/ml,P<0.001]显著降低;下丘脑c-Fos蛋白表达比例[(8.03±0.69)%比(15.75±1.47)%,P=0.011]及Fos-B蛋白的表达比例[(16.70±0.49)%比(37.52±0.70)%, 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消融组均显著降低。结论 国产Spark多极消融导管进行肾动脉去神经消融术后能够有效降低DOCA诱导的高血压模型猪的平均动脉压。同时对于该模型的中枢下丘脑炎症反应及交感神经兴奋性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1996年 6月~2 0 0 2年 4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CCU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 ,满足条件患者 2 32例 ,女性 4 4例 ,男性 1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冠脉基本特点以及发病 1个月的病死率。结果 女性患者的年龄 (6 6± 9)明显高于男性 (5 8± 11) ,伴有高血压 (5 4 .5 %和 35 .1% ,P <0 .0 5 )、糖尿病 (4 3.2 %和 17.0 % ,P <0 .0 5 )以及住院期间发生重度心衰 (2 7.3%和 12 .8% ,P <0 .0 5 )的比例均高于男性。两组的冠脉病变基本特征没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患者发病 1个月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15 .9%和 3.7% ,P <0 .0 5 )。结论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重 ,病死率高 ,尽管接受了介入治疗病死率仍明显高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23.
脂质代谢     
近一年 ,临床上鉴定并报道有两种高脂血症致病基因。一是谷甾醇血症 ,另一种是常染色体隐性高胆固醇血症。在治疗领域 ,他汀类药物显示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短期预后的改善作用 ,其多方面作用的分子机制也逐渐被阐明。在基础研究中 ,核内转录因子引起的脂质代谢调控机制、胆固醇逆转运系统中AB CA1的作用、CD3 6的功能 ,以及它们与巨噬细胞等的关系 ,都是研究的热点。一、谷甾醇血症致病基因的发现谷甾醇 (sitosterol)血症是于 1 974年由Bhat tacharyya和Connor报告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脂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对慢件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术前评估和预测价值,以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术中指导性作用.方法 入选明确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手段测得闭寨段长度、钙化识别率.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病变特征对介入成功与否的预测作用.对所有闭塞病变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得到的图像指导介入治疗过程.结果 共入选15例患者,确诊17个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螺旋CT血管重建可以显示所有17个闭塞病变的长度;螺旋CT的钙化识别率为76.5%,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的钙化识别率(41.2%);螺旋CT可以对钙化处血管进行横断而截切,确定钙化程度<50%有3个,≥50%有10个.其中,11例患者的12个完全闭塞病变接受介入治疗,6例成功,6例失败.单因素分析展示,病变长度、闭塞近端有无分支、桥侧枝形成、闭塞断端形态以及造影提示的钙化情况与介入成功与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失败组钙化而积I>50%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83.3%vs 16.7%,P=0.05).所有的完全闭塞病变均可以通过CT冠脉重建技术得到三维血管图像.结论 64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钙化病变识别能力,可以进行冠脉血管三维图像重建,有效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5.
对危重胸痛病人的救治,时间就是生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与长宁区、市急救中心紧密合作,从急救120、社区医生、胸痛中心、居民等维度,通过流程标准化、工作信息化、救治协同化、宣教社区化建设,建立了"社区—胸科"一体化的社区联动救治模式,缩短了从病人发生胸痛或前兆到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提升了救治效果。建议要进一步优化胸痛中心布局,减少基层转诊延误时间,优化信息化快速反应力,提升自我保健判断力。  相似文献   
26.
脂质代谢     
近年来,临床上常见一种以内脏脂肪蓄积型肥胖为基础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内脏脂肪蓄积对脂质代谢有很大影响,因此关于常见于脂肪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的病理生理分析和治疗目标的报道逐渐增多。同时,关于具有与PPAR并行的脂质代谢转录因子机能的肝脏X受体(LXR)等核内受体的报告也多见。另外,对胆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评价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不同再狭窄类型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因支架内再狭窄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其再狭窄特点分为局灶型及非局灶型.所有患者均进行前瞻性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介入治疗和心肌梗死.结果 研究共入选88例患者,其中局灶型患者40例,非局灶型患者48例.局灶型与非局灶型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用药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局灶型相比,非局灶型节段内再狭窄比例较高[58.3%(28/48)比12.5%(5/40),P<0.0l],狭窄程度较重[(78.1±10.0)%比(70.0±9.7)%,P<0.01],需要再次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比例较高[81.2%(39/48)比17.5%(7/40),P<0.01],再次植入支架长度更长[(25.0±7.0) mm比(17.4±3.4) mm,P<0.01].随访时间(2.2±1.0)年.虽然局灶型与非局灶型患者在MACE、死亡、再次介入治疗及心肌梗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局灶型患者MACE发生率较局灶型有升高趋势[22.9% (11/48)比10.0%(4/40),P=0.092].结论 非局灶型药物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影像学特点较局灶型严重,大都需要再次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其远期预后较局灶型病变差.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内再狭窄患者中根据再狭窄模式选择介入治疗的远期预后。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因DES内再狭窄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再次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再狭窄部位及类型选择介入治疗方案。对于累及DES节段的再狭窄者行再次植入DES术;对于狭窄部位局限于DES内的Ⅰ型病变者行高压球囊扩张术;对于狭窄部位局限于DES内的Ⅱ~Ⅳ型病变者先行球囊扩张,再根据扩张后的结果由术者决定是否再次植入DES。所有患者均前瞻性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靶病变重建(TLR)和心肌梗死(MI)。结果共88例行介入治疗,其中42例行单纯球囊血管成形(POBA)术(POBA组),46例行再次植入DES(DES组)。两组间各靶病变部位及各种原植入DES的涂层药物类型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再狭窄病变部位及类型构成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OBA组、DES组的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分别为(72.5±11.9)%、(76.2±9.1)%,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2.2±1.0)年,两组间MACE、TLR、MI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根据DES内再狭窄部位及类型选择介入治疗方案是有效的。对于局灶型ISR可行POBA术,而对于非局灶型或节段内ISR病变则需要再次植入DES。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散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相关TBX20基因突变谱。方法:从中国汉族人群中选择105例散发性DCM患者和130名健康对照者,采集静脉血并使用核酸纯化试剂盒纯化基因组DNA,采用PCR试剂扩增TBX20基因的全部编码外显子,对扩增的TBX20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TBX20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借助MUSCLE分析突变氨基酸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应用MutationTaster和PolyPhen-2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在1例散发性DCM患者识别出了1个新的杂合性TBX20基因变异c.832GA,即p.D278N突变,但该突变在130名对照者和其他散发性DCM患者中均未检出。跨物种TBX20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第278位的天冬氨酸在进化上保守,该TBX20基因突变具有致病性。结论:发现散发性DCM相关TBX20基因新致病性突变c.832GA,将有助于DCM患者的遗传咨询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苯酚去肾交感神经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影响。方法 选用12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动静脉局部涂抹不同剂量的苯酚,按照给药剂量分为4组:假手术组、0.5 ml苯酚组、1.0 ml苯酚组和1.5 ml苯酚组。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监测血压,1周后行苯酚化学腐蚀神经术,术后4周处死大鼠,采血,肾动脉及肾神经组织送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肾动脉采用HE、Masson、PAS染色,肾神经采用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染色及神经丝蛋白染色。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4周,1.0 ml苯酚组血压显著降低[(163.60±5.87)mm Hg比(193.70±6.07)mm Hg,P<0.01],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降低[(50.50±31.01)ng/L比(197.50±35.27)ng/L,P<0.01];HE染色,肾动脉轻度损伤,神经中度损伤(3.46±0.30比0.44±0.30,P<0.01),酪氨酸羟化酶低表达(0.51±0.30比2.58±0.30,P<0.01),神经丝蛋白高表达(2.27±0.30比0.09±0.10,P<0.01)。结论 1.0 ml苯酚化学腐蚀神经术能够有效损伤肾神经,显著降低血压,且不造成肾动脉狭窄,其机制可能与肾交感神经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