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C型利钠肽(CNP)水平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58例原发性高血压无LVH组、5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LVH组,及5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对照组血清C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LVH组CNP水平明显高于无LVH及健康对照组(均P<0.01),原发性高血压无LVH组也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NP浓度与LVMI呈正相关(r=0.64,P<0.01)。结论:CNP水平可以反映高血压及LVH程度。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型利钠肽(C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8例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组、50例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及5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C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重量指数。结果 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CNP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及健康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NP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62,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伴心脑肾并发症组血清CNP浓度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结论 CNP水平可以反映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程度,CNP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轻度高血压患者在他汀和阿司匹林等治疗降脂达标的基础上分别加用替米沙坦、贝那普利或非洛地平能否进一步获益。方法将伴有1级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162例,随机分为3组:非洛地平组(n=51),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每日1次;贝那普利组(n=51),贝那普利10mg每日1次;替米沙坦组(n=51),替米沙坦8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6个月后,检测降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观察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ET-1、NO、hsCRP、IL-6及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洛地平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1下降(P0.05),NO上升(P0.05),hsCRP、IL-6及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替米沙坦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1下降及NO上升更为显著(P0.01),且优于非洛地平组(P0.05)。hsCRP、IL-6和MMP-9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替米沙坦组各项炎症指标的下降优于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冠心病伴轻度高血压患者在降脂达标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或替米沙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优于非洛地平,替米沙坦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优于贝那普利,可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用胰激肽原酶对改善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是否优于贝那普利。方法:128例伴有空腹胰岛素增高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贝那普利 胰激肽原酶组、缬沙坦 胰激肽原酶组4个治疗组。另设对照组30例。随访期4个月。治疗前后测定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和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后各治疗组血压水平及BMI相似。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治疗前空腹及餐后2h血糖和空腹胰岛素均显著升高(P<0.01),ISI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这些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其中缬沙坦 胰激肽原酶组改善幅度最为明显(P<0.01),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结论:缬沙坦联用胰激肽原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显著优于贝那普利或贝那普利和胰激肽原酶联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凝集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58例ACS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与血清BNP浓度。结果ACS各组hs-CRP、BNP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心肌梗组hs-CRP、BNP值又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hs-CRP、BNP血清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临床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血清脑钠素(BNP)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比值,将68例EH患者分别分为左心室肥厚(LVH)与无左心室肥厚(NLVH)组;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与无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BNP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H患者血清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LVH血清BNP水平较NLVH明显升高(P<0.01);伴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血清BNP水平显著高于无舒张功能障碍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检测血清BNP水平将有助于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在不同心动时相下左前降支冠脉狭窄与透壁灌注指数(TPR)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纳入行冠脉CTA的患者48例,检查时均行全心动周期扫描,依据冠脉CT成像结果分成两组,阳性组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程度大于50%的病人,共23例。阴性组为冠脉CTA未见明显异常的病人,共25例。按心肌16节段分别在收缩末期(ES)和舒张末期(ED)测量心内膜、心外膜下心肌CT值(HU),计算得出透壁灌注指数TPR。 结果 数据显示大多数心肌节段舒张末期TPR值要高于收缩末期。左前降支狭窄部分供血区,其不同心脏时相的TPR值可存在显著差异。阳性组前壁中段(节段7)TPR:(ED)0.99±0.04,(ES)0.96±0.05,均与阴性组(ED)1.11±0.08,(ES)1.08±0.06,存在显著差异(P值<0.001),其余前降支支配节段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无论冠脉有无狭窄,心肌舒张末期TPR值多高于收缩末期,对于左前降支近中端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心内膜下心肌在收缩末期缺血更加明显,而前壁中段心肌TPR值可以敏感反应局部心肌灌注的减少。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诱导前体脂肪细胞 3T3-L1分化,检测 microRNA(mi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前后 mi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前体脂肪细胞3T3-L1分化前后,11种miRNA表达升高(miR-10b,-26a,-26b,-103,-99a,-101,-101b,-151,-152,-422b,-98),5种miRNA表达下降(miR-34c,-423,-96,-182,-183).结论 miRNA可能参与调控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0.
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与传统药物相结合治疗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3 0例 ,除用硝酸酯类、β-阻滞剂等传统药物治疗外 ,加用曲美他嗪 2 0 mg,每日 3次口服。对照组 3 0例接受传统药物治疗 ,连续观察 4周。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缺血性 ST-T的疗效及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分别为 [( 3 .2± 1.4)次 ,( 5 .7± 1.6)次 ]两组比较 P<0 .0 5 ,心电图缺血性 ST-T改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P<0 .0 5 ,而两组的心率、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曲美他嗪作为一种影响代谢的药物 ,对改善心肌缺血有良好的效果 ,且方法简便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