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12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4 毫秒
81.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对照比较试验法,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天3次,30d为1疗程,并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其主要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50.0%高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后心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EF)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P〈0.01),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肌缺血改善,ΣST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82.
朱王亮  宋剑  刘晶  刘美莲 《重庆医学》2018,(9):1273-1276
目的 观察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的连续心率减速力、心率变异性水平及相关性,探讨其对缺血性心肌病预后的评价.方法 选取60例确诊为ICM的患者作为ICM组以及6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其连续心率减速力(记录DR2、DR4、DR8值)、心率变异性记录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心率变异性频域的低频成分(LF)和高频成分(HF)值,观察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CM组与对照组相比,连续心率减速力、心率变异性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连续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呈正相关.结论 ICM患者的连续心率减速力降低、心率变异性减低,连续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内科门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非常活跃,特别是新的消化动力药的出现,又大大促进了这种研究。由于FD症状的多样性,研究对象来源不同,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其研究结果相差很大。为此本文对我院内科门诊1996年4月非预约就诊者与FD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分析。1资料与方法1.五一般资料病员主要来自遵义市和遵义地区12个县。1996年4月因消化系统症状就诊患者2681人,占内科门诊量的48.9%。正.2·FD的诊断标准及分型1.2.1诊断标准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不适,伴下列症状中的一项或数项:①餐…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电极引导结合术中电生理刺激精确定位射频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98例帕金森病患者为1998-05/2003-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对患者先进行螺旋CT扫描影像学定位后,术中在微电极监测引导下进行细胞生理定位并结合电生理刺激验证进行丘脑腹中间核和/或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术。观察术前术后对药物反应情况和症状改善程度。结果:电生理监测下的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对震颤的缓解率为100%,运动迟缓改善率69%,僵直症状术后75%明显改善。Hoehn-Yahr分级显著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单独应用电刺激明显减少。结论:术中应用微电极技术结合电生理刺激的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对帕金森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对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的有效性。方法以2010年全院外科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内固定取出术4种Ⅰ类切口手术全部病历291例为干预前组,以2012年同级别全部手术266例为干预后组,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后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内固定取出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由干预前96.29%、94.74%、100%、99.43%,下降至5.56%、14.29%、51.22%、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腹股沟疝、内固定取出术围手术期平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分别由263.63、866.01、1334.18元,下降至38.15、448.51、556.3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干预管理措施有成效。  相似文献   
86.
输卵管妊娠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3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左侧12例,右侧17例,子宫峡部瘢痕妊娠1例,未破裂26例,有出血倾向4例,血GHCG均高于正常值(51IU/L),B超均探及不均质软组织团块,孕囊大小平均2.80cm×2.16cm。采用Seldinger技术,超选择性患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经导管注入氨甲蝶呤(MTX)和5氟尿嘧啶(5-Fu)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术后定期检测血清β-HCG,盆腔B超,3个月后行输卵管造影,明确输卯管通畅与否。结果子宫动脉输卵管支增粗100%(30例),宫旁类圆形绒毛血管染色占90%(27例)。介入手术全部成功,术后终止妊娠28例,治愈率93.33%,血β-HCG下降至正常平均时间(16.5±8.6)天,月经恢复正常平均时间(33.6±8.9)天;2例失败患者术前血GHCG均高于9000 IU/L,均有宫外孕手术史,患侧子宫动脉造影见卵巢动脉参与供血,7例有生育要求者3个月后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检查通畅率100%,2例宫腔内怀孕。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能终止妊娠,预防控制出血,保存患者的生育能力,扩大保守治疗的适应证。盆腔手术史、血β-HCG水平高(〉9000IU/I.)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选择治疗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87.
食管癌和贲门癌是我国常见肿瘤,多见于高发地区农村,八十年代中期后,主要由纤维胃镜诊断,但拉网细胞学检查在基层医院仍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88.
作者于1996-2000年4年中,共收治了3例误诊为液气胸的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后经胸外科及时手术治疗,结果均痊愈出院;通过3例患者的诊治回顾,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避免误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9.
结肠镜检查时可出现心血管功能变化,我们使用动态血压计和动态心电图,观察了62例受检者,以探讨其变化特征及预防措施。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30例,女32例,年龄22~76岁,按年龄分组如表1。表162例受检者一般资料及分组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平...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边缘叶脑白质切开术对Quinpirole(QNP)引起大鼠强迫性检查行为的影响。方法给大鼠颈部皮下注射QNP建立强迫检查行为动物模型,采用立体定向进行大鼠边缘叶脑白质切开术,在开放场地观察大鼠返“家”频率、平均返回时间、运动总距离、参观地点、参观序列及预期比率,评价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与假手术组和氯丙咪嗪处理组对比,观察手术对大鼠强迫检查行为的影响。结果术后2周大鼠返“家”频率及运动总距离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减少,平均返回时间延长,参观序列及实际/预期比率出现明显差异,而参观地点没有明显改变。氯丙咪嗪处理可以减弱大鼠过度返“家”次数,延长大鼠平均返回时间,但不影响其他强迫检查行为。结论边缘叶脑白质切开术和氯丙咪嗪处理均能明显改善QNP诱发的大鼠强迫检查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