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联合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肠黏膜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2组患者均行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增加电针刺激内麻点和足三里。记录2组针刺前(T_0)和术后2、12、24、48 h(T_1、T_2、T_3、T_4)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醇激素(ACTH)、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LPS)、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时,2组VAS评分、心率、MAP、Cor、NE、ACTH、CRP、IL-6、TNF-α、LPS、DAO及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T_0时,2组T_1~T_4时上述各指标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T_1~T_4时上述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联合全身麻醉可显著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炎性反应,并可调节肠黏膜功能。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437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男184例,女253例;年龄(43±12)岁(19~76岁);左侧355例,右侧54例,双侧28例;混合型211例,中央型147例,外周型79例。对其中358例中央型及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行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经导管接触溶栓组)293例,置管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2例;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单纯静脉溶栓组)65例,植入下腔静脉滤器4例。以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远期通畅率及瓣膜功能情况为指标评价疗效。结果经导管接触溶栓组治疗前、后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分别为(7.02±2.17)cm和(4.59±2.85)cm,单纯静脉溶栓组分别为(6.34±2.09)cm和(3.87±2.82)cm,经导管接触溶栓组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均明显大于单纯静脉溶栓组(P<0.05)。随访(26±6)个月(6~48个月)。经导管接触溶栓组出现穿刺处血肿3例,滤器移位1例,牙龈出血或肉眼血尿4例;单纯静脉溶栓组牙龈出血或肉眼血尿5例。经导管接触溶栓组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78.2±12.6)%,明显低于单纯静脉溶栓组的(91.1±10.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接触溶栓组的远期静脉通畅率为(65.2±15.4)%,单纯静脉溶栓组为(63.8±16.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接触溶栓及外周静脉溶栓均能有效减轻症状,经导管接触溶栓可以缩短病程时间,但增加深静脉瓣膜损伤。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揿针联合阿片类镇痛药物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β-内啡肽、P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6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营养支持、阿片类镇痛药物止痛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揿针疗法,连续治疗14 d。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分(NRS)、简明疼痛量表(BPI)、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以及血清β-内啡肽、P物质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1)试验期间,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试验者69例,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疼痛NRS评分降低、KPS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疼痛NRS、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疼痛NRS评分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BPI中24 h最剧烈疼痛、24 h平均疼痛、目前疼痛、对日常生活影响、对情绪影响、对日常工作影响、对睡眠影响及疼痛影响程度总评分降低(P<0.0...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经呼吸道吸入氢气对单关节炎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单关节炎组、单关节炎+氢气0~14 d组、单关节炎+氢气0~3 d组、单关节炎+氢气4~14 d组、假手术+氢气0~14 d组,每组8只。于大鼠左侧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单关节炎模型。单关节炎组大鼠不吸入氢气,另4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当天及造模后第1~14天每天吸入65%氢气1.5 h、在造模当天及造模后第1~3天每天吸入65%氢气1.5 h、在造模后第4~14天每天吸入65%氢气1.5 h、在假手术当天及造模后第1~14天每天吸入65%氢气1.5 h。采用von Frey纤毛测定单关节炎大鼠双侧后爪在建模后0、1、3、5、7、10、14 d的机械刺激抬腿反应阈值(PWT)。另取15只大鼠分为5组,每组3只,于造模或假手术后第10天取致炎侧脊髓腰膨大组织,用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致炎侧脊髓组织中SOD、CAT、MDA的含量。结果 单关节炎组大鼠致炎侧后爪PWT在建模后第1天即低于健侧,在第3天达到最低值并维持稳定至第14天(P<0.01)。单关节炎+氢气0~14 d组和单关节炎+氢气0~3 d组大鼠致炎侧后爪PWT均高于单关节炎组致炎侧(P<0.05,P<0.01);单关节炎+氢气4~14 d组大鼠致炎侧后爪PWT与单关节炎组致炎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关节炎+氢气0~14 d组致炎侧脊髓组织中SOD、CAT水平均高于单关节炎组(P均<0.05),MDA水平低于单关节炎组(P<0.05),而单关节炎+氢气0~3 d组和单关节炎+氢气4~14 d组致炎侧脊髓组织中SOD、CAT和MDA水平与单关节炎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呼吸道吸入65%氢气在大鼠单关节炎模型的起始阶段可减轻机械痛敏及氧化应激,预先给予氢气可抑制单关节炎机械痛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5.
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认识的深入,其对咽喉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研究证明它是导致咽喉部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胃食管反流对消化系统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其与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相关研究甚少,很多基层医生对该病还不甚了解。本文主要对反流性咽喉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食管压力测定在食管裂孔疝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腹腔镜术前资料。[结果]胃镜诊断与腹腔镜术中诊断符合者11例,符合率36.7%;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与术中判断符合者7例,符合率23.3%;高分辨率食管压力测定诊断与术中诊断符合者20例,符合率66.7%;高分辨率食管压力测定与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在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及χ2=9.70、P0.05)。[结论]高分辨率食管压力测定诊断食管裂孔疝较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与呼吸道症状相关性.方法 2009年1-12月在胃食管反流中心收集HH住院患者,分别对其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诊治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在362例胃食管反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中,196例有HH(54.1%),其中132例有呼吸道症状,64例无呼吸道症状,结果显示HH与呼吸道症状有相关性(x2=15.3,P=0).进一步多变量分析研究显示HH能增加呼吸道症状的风险(优势比OR值2.3,95%可信区间CI 1.5~3.6).196例HH患者中,178例行胃底折叠术并裂孔疝修补术,7例行胃底折叠术,11例保守治疗,术后168例疝修补术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2±3)个月;7例胃底折叠术患者平均随访(12±4)个月,总有效率85.1%.结论 HH发病隐匿,由于其独特的形成因素,HH能增加反流及呼吸道症状的风险.通过有效的诊断并积极治疗HH,能显著减轻反流及其引起的呼吸道症状.  相似文献   
48.
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称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GER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但临床也不乏无反流症状的GERC患者,咳嗽是其惟一的临床表现.24 h食管pH和阻抗监测是确诊这一类型咳嗽的有效方法[1].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比较单切口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与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OD)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科接受椎间盘切除手术的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5例,入院时随机分为MED组(n=12)和OD组(n=13),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摘除椎间盘重量、手术切口长度、Oswestry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效果满意率.结果 MED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明显高于OD组(P<0.05),MED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明显小于OD组(P<0.05).两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重量无明显差别(P>0.05).和术前相比,术后MED组和OD组的Oswestry评分具有明显改善,但术前和术后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间临床效果满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OD和单切口MED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单切口MED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小、术后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更加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50.
腹水静脉回输在重症布加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水静脉回输在重症布加综合征治疗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7月期间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对18例重症或复发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给予腹水静脉回输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电解质检测结果以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腹水回输量5000~7800ml,平均6940ml,患者腹水回输过程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腹围明显减小(P0.05),体重无明显变化,24h尿量有增多趋势(P0.05)。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明显提高(P0.05),尿素氮及肌酐明显下降(P0.05),患者肝、肾功能均获不同程度好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缩短(P0.05),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随访4~37个月,平均19个月。其中12例在治疗3~6个月后,因可以耐受手术而再次手术治疗。结论腹水静脉回输对重症布加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