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35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61.
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初步探讨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2007年7月至2009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0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不同肝切除方式分为精准组(54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常规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635±608)ml和(929±1044)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2,P>0.05);术中输血量分别为(222±381)ml和(542±785)ml,两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0,P<0.05);术后AST分别为(158±121)U/L和(292±347)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8,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2%(1/54)和18%(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54)和24%(12/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4%(8/33)和42%(20/48);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5%(28/33)和77%(37/48),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在准确的术前评估后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打击较小,术后恢复更快,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2.
超声及增强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及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ICC病灶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表现,分析其特点,对比超声及增强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ICC二维超声的主要表现为境界不清晰的高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常合并局部胆管扩张及病灶内胆管结石。超声造影及增强CT提示ICC典型特征为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不规则的环形强化,部分病灶表现出动脉期弥漫不均匀强化或均匀强化。超声与增强CT对ICC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可提高超声对ICC诊断准确性。实时超声造影能动态的连续的观察病灶血供变化,结合CT增强检查可以提高ICC术前诊断准确率,有助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3.
解剖性肝切除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肠外全营养混合液(TNA)对解剖性肝切除术后病人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108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分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组(TNA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在解剖性肝切除术后第8天检测营养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NA组术后清蛋白和前清蛋白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NA组术后第8天的ALT,AST和LD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两组的GGT,TB和DB水平无显著差异。TNA组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共计9例,对照组为16例,TNA组胸腔积液和腹水共计17例,对照组为32例。两组间住院费用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NA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后TNA支持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和肝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4.
肩周炎病因病理复杂,治疗方法诸多,各项治疗手段各有利弊,笔者自2011年来运用针刀剥离结合推拿松解治疗肩周炎功能障碍10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肩周炎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其中男70例,女130例;年龄42~71岁,平均52.2岁;病程1个月~3年.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用于脑出血合并急性肾损伤过程中局部枸橼酸抗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0例应用CRRT脑出血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分为局部枸橼酸抗凝组(RCA)(n=15)、无抗凝剂组(n=15);监测RCA组治疗前,治疗中体内、体外全血活化凝血时间(ACT);监测RCA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游离钙、血钠、碳酸氢根浓度;监测两组治疗时间;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尿素氮及肌酐;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监测两组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头颅CT等。结果治疗时间RCA组长于无抗凝剂组,P〈0.05;RCA组患者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CA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不同抗凝条件下CPRT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RCA组溶质清除效果优于无抗凝剂组;RCA组无明显的电解质紊乱或代谢性碱中毒发生。结论rca应用于脑出血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CRRT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效果优于无抗凝剂组。  相似文献   
66.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性腹股沟疝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 ,特别是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其术后复发率亦高。自从Bassini介绍疝修补术以来 ,已有 81种术式 ,但手术复发率仍较高 ,本院从 1997年开始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性腹股沟疝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皆为男性 ,年龄 6 5~ 80岁 ,平均73 4岁 ;病史 3个月至 15年 ;单侧 5 4例 ,双侧 2例。腹股沟斜疝 49例 ,腹股沟直疝 6例。1 2 修补材料 选用单纤维编织聚丙烯网 (marlex) ,每套修补材料有补片及“塞子”组成。有大、中、小 3种型号。塞子外有凹槽 ,内有 8个花瓣 ,…  相似文献   
67.
一、概述,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neurosurgic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s,NCNSIs)是指继发于神经外科疾病或需要由神经外科处理的颅内和椎管内的感染,包括神经外科术后硬膜外脓肿、硬膜下积脓、脑膜炎、脑室炎及脑脓肿,颅脑创伤引起的颅内感染,脑室和腰大池外引流术、分流及植入物相关的脑膜炎或脑室炎等。其中细菌性感染是CNSIs的主要类型,因此作为本次共识的重点。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期刊俱乐部教学方法在硕士研究生重症脑血管病教育方面的效果。 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和潍坊医学院的重症医学专业(神经重症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 象,利用重症脑血管病方面的文献,前后分别采用文献解读报告教学法和期刊俱乐部教学法进行科 研素质培养。教学过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下医学研究生在重症脑血管病方 面的文献阅读量、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文献归纳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满意度评分。 结果 共入组硕士研究生14名,其中男性11名,女性3名。与文献解读报告会教学相比,应用期刊 俱乐部教学方法后,文献阅读量显著提高(10.64±0.40篇/月 vs 4.63±0.39篇/月,P <0.001);专 业英语阅读能力(86.54±4.60分 vs 76.91±4.49分,P <0.001)、文献归纳能力(76.43±3.52分 vs 66.43±3.66分,P <0.001)、英语口语表达能力(82.04±3.62分 vs 71.21±2.55分,P <0.001)均有显著 提高;教学满意度方面也有提升(89.77±2.36分 vs 79.19±2.12分,P <0.001)。 结论 在医学研究生培训过程中,期刊俱乐部教学法是进行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9.
为观察围体外循环 (CPB)期挥发麻醉药血 /气分配系数 (λB/G)的变化规律 ,选择 6例接受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分别于诱导前、切皮时、主动脉插管时、CPB复温开始时即刻、CPB停机时和缝皮时采集桡动脉血 ,并记录每个时点患者的肛温和红细胞比容。用 2次平衡法同时测定地氟醚、异氟醚和氟烷在上述各时点的λB/G,测定温度为当时的肛温。发现 :挥发麻醉药λB/G在围CPB期不同时点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CPB停机和缝皮时的λB/G明显小于诱导前基础水平 (P <0 .0 5) ,而复温时的λB/G与诱导前基础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果提示 ,挥发麻醉药λB/G在心血管麻醉围CPB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并受到患者体温和血液稀释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70.
概况脂类通过血浆从一个器官转运至另一个器官,图1显示了血浆脂类转运过程的概况。通常占所吸收热卡总量的30~40%的食物脂肪是由肠粘膜以包含在乳糜微粒中的甘油三酯形式释放出来。这种甘油三酯大都在通过毛细血管的过程中水解,释放的游离脂肪酸主要掺入到脂肪细胞用于贮存。由糖合成或从血浆摄取后而蓄积在肝内的脂肪也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分泌。甘油三酯包含在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从肝脏中释放出来,随后在肝外的毛细血管处水解,脂肪酸也大都被组织摄取而贮存。这些过程发生在进食后,此时有过量的代谢物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