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较常见的、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部份ET可能存在伴性遗传,有研究还发现ET发生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功能增强有关[1,2]。而单胺氧化酶A(MAO-A)直接影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活性,其基因恰定位于X染色体,与ET的发生机制及其某些ET的遗传模式相一致。为此,我们通过病例-对照设计,探讨了MAO-A基因多态性与ET的遗传易患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震颤 (ET)是一种其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研究证实ET与帕金森病 (PD)是相关联的疾病 ,二者的震颤发生机制相似 ,均与中枢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相关 ,并且 ,ET疾病基因FET1染色体区带与多巴胺D3受体 (DRD3)基因位置相一致。为此 ,我们通过病例 对照设计 ,研究了DRD2 、DRD3 基因多态性与ET遗传易患性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4月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少数住院的ET患者 80例 ,来自 80个无血缘相关的家庭 ,男 5 0例 ,女 30例 ,平均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蚓激酶胶囊对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足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足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降糖、降脂、抗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蚓激酶胶囊口服。2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双足背动脉RI、PI值、血流变学等相关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蚓激酶胶囊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蚓激酶胶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对2型糖尿病败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的92例入院时或入院后发热、疑似败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败血症组和非败血症组,其中败血症组49例(G-菌34例、G+菌15例),非败血症组43例,比较两组间PCT的表达水平、糖尿病败血症组中G+菌以及G-菌PCT的表达水平、及PCT与CRP对糖尿病败血症诊断的差异。结果 在92例发热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败血症组PC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非败血症组(P<0.01),糖尿病败血症组患者以G-菌感染为主,且G-菌患者中PCT表达水平高于G+菌组(P<0.05);G-菌主要以大肠埃细菌感染为主(占24.49%);G+菌感染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12.24%)。与传统的感染性指标CRP相比,糖尿病败血症组中PCT的AUC为0.98(95%CI:0.96~1.0),高于CRP(AUC 0.81,95%CI:0.73~0.90)。当cutoff值为8 nd/mL时,糖尿病患者中PCT诊断败血症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98.0%。结论 PCT水平在2型糖尿病败血症患者中早期即有显著升高,以G-菌中升高更明显,对败血症的预测价值高于CR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发2型糖尿病(T2DM)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的新发T2DM患者80例,根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单纯T2DM组40例,T2DM合并MS组40例。比较单纯T2DM组和T2DM合并MS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BP)、体重指数(BMI);检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FPG、2hPG)、空腹及餐后胰岛素(FINS、PINS)等指标。同时测定IMT,分析各因素与IMT的相关关系。结果新发T2DM合并MS组患者的年龄、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HOMA-IR、IMT均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5),HDL明显低于单纯T2DM组(P<0.05)。IMT与年龄、TG、LDL、HOMA-IR及合并MS成正相关(P<0.05),与HDL成负相关(P<0.05)。年龄、LDL、HOMA-IR及合并MS是IM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新发T2DM并MS较单纯T2DM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年龄、LDL、胰岛素抵抗及合并MS是新发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控制,防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糖培养条件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抵抗素样分子β(RELMβ)蛋白表达的变化及西格列汀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MC,观察24、48、72h,检测细胞上清液RELMβ含量。根据HMC培养条件不同分为对照(Con)组、高糖(HG)组[选择最佳高糖浓度(C)]、HG+西格列汀(Sit)干预组(西格列汀终浓度分别为0.1、1、10μmol/L),培养时间选择最佳时间点(T),检测HMCα-SMA及RELMβ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D-葡萄糖呈浓度依赖方式促进RELMβ的产生(P0.05);高浓度D-葡萄糖作用24、48、72h均引起RELMβ升高(P0.05),48h达高峰(P0.05),72h有所下降;故选择最佳时间点(T)为48h,最佳高糖浓度(C)为30mmol/L。与Con组比较,高糖(30mmol/L)作用48h能上调HMCα-SMA、RELMβ蛋白的表达[(16.333±0.653)vs(3.270±0.166),(62.996±1.086)vs(207.263±1.237),P0.05],而加入西格列汀(1、10μmol/L)干预能抑制HMCα-SMA、RELMβ蛋白表达,且10μmol/L西格列汀抑制作用更强[(6.447±0.468)vs(2.993±0.303),(104.859±1.301)vs(82.435±1.174),P0.05)]。结论高糖能诱导HMC RELMβ、α-SMA蛋白表达,而西格列汀可能通过减少HMC RELMβ蛋白的产生,下调HMCα-SMA蛋白表达,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与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之间的关系;它与腰椎正位骨密度间是否有联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TGF-β1,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和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CTX)的值,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正位的骨密度。结果 TGF-β1与sBAP和sCTX呈反向变化,而与腰椎正位骨密度的变化相一致;校正体重指数的影响后,TGF-β1与sBAP和sCTX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46和-0.1104;与腰椎正位的骨密度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TGF-β1在第1和第2四分位数之间、第3和第4四分位数之间时腰椎正位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GF-β1能动态的反映骨转换的变化情况,但在反映骨转换变化的敏感性方面低于经典的骨转换指标。TGF-β1受绝经因素的影响较大,与雌激素缺乏所导致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