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61.
目的 比较早期冠脉介入治疗和行药物治疗稳定后的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 14 2例经危险分层为高危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入院后早期 ( 72h)和药物治疗稳定后的延迟介入 ( 5~ 7d)治疗 ,并进行 6个月的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以及再入院率和再次血运重建术率。结果 早期介入组有 3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冠脉血栓事件 ,延迟介入治疗组有 4例患者于术前发生心肌梗死 ,随访 6个月两组患者死亡、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在早期介入治疗组再次住院率 ( 17%∶2 2 % ,P <0 0 5 )和再次血管重建术率 ( 12 %∶17% ,P <0 0 5 )明显低于延迟介入治疗组。结论 对经危险分层为高危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行在阿司匹林、利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保护下早期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的 ,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浆脂联素浓度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收集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按电脑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2例)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2例),分别于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和40mg口服,PCI治疗后继续予阿托伐他汀20mg/d和40mg/d口服,同时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二级预防。分别于入院时、PCI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采集患者外周血,用于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检测。同时比较PCI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PCI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各指标均较人院时有所好转,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的改善较小剂量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I治疗后6个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25%‰9.375%,P〈0.05);(3)收缩压(r=-0.85,P=0.038)、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91.P=0.005)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r=-0.87,P=0.045)与血浆脂联素浓度呈负相关,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血浆脂联素浓度呈正相关(r=0.87,P=0.026);(4)年龄、吸烟、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升高都将增加患者PCI治疗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而较高水平的血浆脂联素浓度以及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CEI/ARB)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则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5)40mg/d阿托伐他汀与20mg/d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并不增加横纹肌溶解或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论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能够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63.
我们对两例纯静脉途径安置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的病人作了长期追踪研究,发现AICD能准确地识别室速和室颤,并能成功地进行转律和除颤。奎尼丁能有效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减少AICD的放电次数。故经非开胸途径植入AIC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方法,联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AICD的放电次数。  相似文献   
64.
蝙蝠葛碱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蝙蝠葛碱系从防已科植物蝙蝠葛根茎中提取的一种酚性生物碱,经动物及临床实验证明,它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属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但该药对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目前尚不了解。最近,我们用蝙蝠葛碱治疗1例预激合并房颤患者,疗效显著。患者,男,40岁。B型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AVRT)反复发作20余年,  相似文献   
65.
35例心肌桥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心电图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中35例心肌桥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的特点。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的检出率为1%,均位于左前降支,其中1级狭窄5例,2级狭窄12例,3级狭窄18例,16例病人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金部病例均有临床症状,23例有心电图ST-T改变,运动试验阳性8例,可疑阳性5例,3例病人出现与相关心肌桥无关的下壁心肌梗死。16例病人随访0.5~3年,无1例发生与相关血管有关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衰。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共选择 8例均无冠脉搭桥术史的左主干病变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术 ,其中左主干近中段病变 5例 ,远段分叉病变 3例 ,其中 2例的左室射血分数 <4 0 % ,总结分析其临床、左主干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 :左主干支架术的成功率为 10 0 % ,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率 <10 % ,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如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外科冠脉搭桥术或死亡等。术后随访 5~ 15 (10± 3.5 )个月 ,无一例死亡。临床心绞痛复发 1例 ,重复冠脉造影证明为前降支的新生病变所致 ;2例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了 15 %以上 ;5例复查了冠脉造影 ,其中 4例的原支架内基本无再狭窄 ;1例有 30 %再狭窄 (为前述症状复发的患者 )。结论 :支架置入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疗效显著 ,是值得考虑的治疗手段 ;正确的病例选择和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本文对6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40岁以下心肌梗塞占13.6%,其中有吸烟史者占88%,有饮酒史者占77%,极少数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家族史,冠状动脉造影多为单支病变.40岁以上患者占86.3%,有吸烟史者占40%,有饮酒史者占39%,大多数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史,冠脉造影多为多支病变或单支多处病变.  相似文献   
68.
本文回顾性地总结153例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接受214例次起搏器治疗的体会,认为:起搏治疗能适当提高心率,是治疗此种病人的有效方法,提高其生命质量;VVI型起搏器虽非生理性,但能基本满足病人需要,提高其生活质量。故目前还不能淘汰;插管径路不宜选用颈外静脉,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埋藏可能为更多医师所采用;国产起搏器急待提高质量,以赶上进口起搏器水平。  相似文献   
69.
患者,男,61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5年,加重1月,于1990年3月24日入院.患者于1975年在行走途中突感心前区压榨样闷痛,向左臂及左无名指放射,伴出汗及面色灰白,休息数分钟后缓解.以后每次活动时均出现类似症状,含服硝酸甘油有效。1980年曾有1次心前区剧痛,持续1个多小时,伴以呼吸困难,含服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1985年首次来我院门诊,心电图诊断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此后,心前区疼痛不仅发生于活动时,还发生于夜间静卧时,疼痛持续时间延长,硝酸甘油疗效转差。因病情加重而住我院。  相似文献   
70.
中国工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载脂蛋白(apo)B分别为 2.46、0.28 mmol/L和 0.79 g/L,明显低于德国工人(分别为 3.75、0.62 mmol/L、1.21 g/L.P均<0.01)。两国工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著性差异。在德国工人中辨别冠心病的敏感指标为甘油三酯(TG)、LDL-C升高,HDL-C降低,LDL-C/HDL-C 比值升高和高血压,抽烟等危险因素。在中国工人中仅为HDL-C降低、LDL-C/HDL-C 比值升高和高血压。德国工人心肌梗塞年发病率为中国工人的4.7倍,心肌梗塞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3%,中国工人约占9%。德国工人摄入的动物性脂肪明显多于中国人,摄入胆固醇的量为中国工人的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