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
下颌切牙是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牙齿,外形简单,多为单根单管。但其根管治疗成功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下颌切牙根管系统有变异,治疗时容易遗漏根管。熟悉牙齿的解剖结构是根管治疗的重要前提,牙体解剖学提到下颌切牙牙根为扁根,近远中根面有长形凹陷(根面沟)。根面沟的深浅可能导致下颌切牙根管系统的形态变化。本研究通过研究离体下颌切牙的根面沟形态和根管数目的关系,为临床下颌切牙的根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下颌恒切牙根管路径成直线时的最佳开髓位置以及不同开髓法对根管器械弯曲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将2010—2011年山西省人民医院口腔中心拔除的82颗离体下颌恒切牙先后行传统舌侧开髓(舌侧开髓组)和唇侧开髓(唇侧开髓组),分别插不锈钢K锉拍近远中向投照的数字化牙片,分析舌侧开髓组器械在根管内成直线时的开髓位置,比较两组器械根管入角和器械在根管内的弯曲角度。结果 下颌恒切牙的最佳开髓位置在唇侧者占25.61%,位于切缘者占73.17%,位于舌侧者仅占1.22%;下颌恒切牙采用唇侧开髓后器械的根管入角和弯曲角度均小于舌侧开髓(P 〈 0.05)。结论 下颌恒切牙采用唇侧甚至切缘开髓可减小根管器械的弯曲程度,降低根管治疗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经切缘开髓路径对下颌前牙根管治疗失败的病例进行再治疗,探讨下颌前牙开髓路径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方法:临床收集79例下前牙因根管治疗失败后需要再治疗的患牙共计94颗,去除原根充材料,探查是否遗漏根管,采用经切缘开髓路径对患牙进行根管再治疗,治疗前后拍摄X线片,观察对比治疗前后根管的充填情况及下颌前牙根尖病变的愈合情况。结果:94颗患牙中共发现72例下前牙为双根管,其中下颌中切牙为双根管33例,下颌侧切牙为双根管19例,下颌尖牙双根管20例。所有患牙经根管再治疗后根管充填结果满意,患牙根尖病变明显好转。结论:下颌前牙切缘开髓根管路径趋于直线不仅视野良好,且能有效提高复杂根管的发现率及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三种常用广谱消毒剂浸泡硅橡胶印模材料的消毒效果,及对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用直径30mm的圆形阴性金属模具制取印模试件,分别在质量分数为2%戊二醛溶液、0.02%二氧化氯、5.25%次氯酸钠消毒液中浸泡10,20min,用JXD-250B型数显读数显微镜测量浸泡前和浸泡后L1、L2的长度,并取样做细菌培养。结果浸泡时间足够时,三种消毒剂均可达到有效的灭菌效果,浸泡消毒前后两种硅橡胶的形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金属模具相比两种硅橡胶均发生一定的膨胀形变,但与浸泡消毒前尺寸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美国牙科协会0.5%形变率标准;次氯酸钠组形变率较其他两组略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浸泡消毒可以作为硅橡胶印模有效的消毒方法,在达到消毒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浸泡时间以消除对印模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经切缘开髓路径对老年下颌前牙根管治疗失败的病例进行再治疗,探讨下颌前牙开髓路径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方法:临床选取46例平均年龄为65岁的老年患者下前牙因根管治疗失败后需要再治疗的患牙共计53颗,去除原根充材料,探查是否遗漏根管,采用经切缘开髓路径对患牙进行根管再治疗,治疗前后拍摄X线片,观察对比治疗前后根管的充填情况及下颌前牙根尖病变的愈合情况.结果:53颗患牙中共发现49例下前牙为双根管,其中下颌中切牙为双根管26例,下颌侧切牙为双根管13例,下颌尖牙双根管10例.所有患牙经根管再治疗后根管充填结果满意,患牙根尖病变明显好转.结论:下颌前牙切缘开髓根管路径趋于直线不仅视野良好,且能有效提高复杂根管的发现率及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光固化树脂美学修复方法恢复上颌年轻恒切牙冠折后的缺损,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共32颗牙冠折断的上颌年轻恒切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登士柏瓷纳米树脂套装进行美学修复,随访18个月分别记录第3、6、12、18个月时树脂修复体的情况。结果:32颗患牙6个月内成功率为100%,12个月时成功率为96.88%,18个月时成功率为93.75%。所有修复病例未出现继发龋和边缘不密合的现象,只有2颗牙齿分别在12个月、18个月时出现树脂折裂。患者及家属整体满意程度较高。结论:上颌切牙冠折的复合树脂美学修复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修复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任娟  李霞  孙克勤  程珏  王翔宇 《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7(9):672-673,F0003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进一步研究细胞因子对牙周膜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并传代,通过形态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培养成功传代,5代后细胞生长旺盛,表现为长梭形细胞,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细胞抗波形丝蛋白阳性,抗角蛋白阴性,为中胚层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结论组织块法培养出的细胞符合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及免疫学特征,生长状态良好,可作为体外的细胞模型为研究细胞因子对其功能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干预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分子(TRAF)6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LFs)损伤过程中表达的情况。方法取原代培养至5~7代的HPLFs,以LPS梯度浓度干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AF-6在HPLFs中的表达。结果TRAF-6在正常的HPLFs中呈阴性表达,随LPS干预浓度由0.1μg/ml增加到100μg/ml,TRAF-6表达有先逐渐增高然后又降低的趋势。结论TRAF-6在LPS引发的HPLFs炎症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细胞因子调控网络增添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LPS干预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11RAF-6)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基因表达和定位情况.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并鉴定,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RT-PCR)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动态观察TRAF-6在不同浓度LPS干预下的表达和定位特点. 结果 随LPS干预浓度由0.1μg/ml增加到100μg/ml,TRAF-6基因条带表达为先逐渐增高然后又降低的趋势. 结论 本实验说明TRAF-6在LPS引发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炎症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TRAF-6可能是一种影响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分化的胞内信号转导分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灭菌方法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成活率的影响,寻找较为合适的灭菌方法,旨在提高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的成活率。方法28例牙齿标本分为5倍抗生素溶液灭菌组15例和次氯酸钠溶液灭菌组13例,2组分别采用5倍抗生素溶液与次氯酸钠溶液对取得的人牙周膜组织进行灭菌后,均采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并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比较2种不同灭菌方法细胞培养的成活率。结果次氯酸钠溶液灭菌组无1例细胞成功传代,5倍抗生素溶液灭茵组细胞培养成活率为46.7%,且符合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和免疫学特征。结论利用舍5倍抗生素溶液灭菌效果与次氯酸钠溶液无差别,但相对更利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成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