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11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用数值计算分析了采用实时拟动力试验方法研究滑移摩擦隔震装置的可行性。重点考察了拉格朗日插值方法对作动器位移与速度精确度的影响。通过对一个七个自由度结构模型设置滑移摩擦隔震支座动力反应时程的分析可知,用实时拟动力试验系统研究滑移摩擦类隔震结构是可行的。通常当Δt=0.01s,δt=0.001s时,SGT外插值运算的次数不应超过五次,内插值的运算次数可以不受限制。宜采用三阶拉格朗日插值计算公式,以控制动力反应速度失真及突变速度的大小。在进行实时拟动力试验时必须考虑作动器系统位移滞后的影响,标定滞后时段长度,并在编制控制程序时予以补偿。  相似文献   
62.
构建城乡防灾体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的防灾能力,探讨了具有两道防线的城乡防灾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初步构建了城乡防灾体系框架,研究了城乡救灾空间布局的模式。  相似文献   
63.
为了表述广大村镇地区地震危害性的不均匀性,本文考虑村镇场地特征、地基失效可能性、建筑物现状、村镇应急救灾能力等因素,构建了村镇地震危害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线性加权数学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2个村镇的地震危害性综合评估比较,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地震危害性的情况,结果合理、可信。  相似文献   
64.
为解决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因非比例阻尼不宜直接采用我国抗震规范加以计算的问题,推导了隔震结构复振型响应的振型参与系数、振型的实数表达形式,基于隔震结构刚度、阻尼、质量矩阵与其动力特征的内在联系,给出了复振型地震作用的惯性表达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隔震结构不考虑非比例阻尼影响时误差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各振型速度响应对振型位移的贡献;考虑非比例阻尼的单个复振型地震作用包含位移分量和速度分量,复振型地震作用的惯性表达公式合理考虑了非比例阻尼和振型速度的影响,在复振型分解时程分析中可以得到精确时程结果,反应谱分析采用CCQC法可以明显改善CQC分析精度,上述基础理论为《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所采纳。  相似文献   
65.
提出了建筑物滚动摩擦隔震理论.根据动能定理与多体动力学理论,导出了圆弧滑道摩擦隔震系统的强非线性多自由度运动方程,并根据龙格-库塔方法给出了数值求解过程.计算了一个实例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特性.分析,辊轴摩擦隔震系统的隔震性能.辊轴式摩擦摆的结构较FPS滑道式摩擦摆有了改善.它消除了FPS型摩擦摆中滑道摩擦力的冲击作用,也不必在滑道系统中设置运动转向装置.而且在竖向也可能会有较好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66.
本文根据美国西部的强震观测数据,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以土质定量特征为基础的地震动峰值衰减规律。为将其结果合理地应用于我国地震区,分别统计了美国西部及我国东部与西部的烈度衰减规律,并依据两地区烈度衰减推算地震动参数衰减差异的方法,建立了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衰减模型。本文提供的地震动峰值衰减规律,可直接应用于地震影响小区划及实际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67.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根据地震液化的实测资料,建立了 8个因素综合考虑的预测砂土液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实例计算与模型评价,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高效性并较规范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不仅为砂土液化提供了又一新的研究方法,而且为进一步完善规范公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8.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区范围广大,其中农村面积占90%以上,而且历次大地震有90%以上发生在农村,所以农村房屋的抗震问题是我国抗震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使各级领导和抗震主管部门对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有所了解,也为了使广大村镇居民对自身住房抗震性能有所了解,我们介绍一种对地震区一至二层村镇房屋抗震性能进行自检自查的方法。用该法检查房屋的抗震性能既不需要很多专门知识,也不需要对使用者进行特别的培训,房主或房管人员只要按表一填写房屋的基本情况,并按要求回答表二、三中的选择题即得评定结果,不需进行计算和评分。  相似文献   
69.
在渗透系数与孔隙比以及有效应力和孔隙比的2类经验回归拟合关系的基础上,推导出固结系数和有效应力的表达式,通过算例和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固结应力软土压缩过程中固结系数的变化规律,同时提出考虑有效应力的软土固结系数三次多项式拟合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考虑固结系数变化的软土地基固结速率,相对于太沙基固结理论预测的固结速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压缩指数Cc与渗透指数Ck的比值Cc/Ck1)或减缓(Cc/Ck1)土体的固结,Cc/Ck=1时,与太沙基固结理论假设一致;采用统一的三次多项式拟合固结系数与有效应力的关系,达到了很好的拟合效果,此结果为数值分析中参数选取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能较准确预估软土地基的变形速率.  相似文献   
70.
针对地震孕灾环境的复杂性和危险度的随机性、模糊性,在分析区域地震环境影响因素和突变行为的基础上,基于尖点突变模型,建立了区域地震环境突变分析模型,并构建了区域地震危险度突变层次结构体系,划分了区域地震危险度指标分级标准;基于经典突变理论及其推广形式,提出了区域地震危险度评价的突变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区域地震潜在危险度的可视化.该方法首先利用GIS技术对底层评价指标赋值且量纲为一化,根据各层次指标体系的特点选取相应的突变模型,并逐层递归运算出区域地震危险度的总突变值,与地震危险度多准则评价标准比较得到危险分级;其次,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绘制出区域地震潜在危险度评价图,从而综合评判区域的地震危险度.最后,通过实例计算与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区域地震危险度分析和潜在地震危险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