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设计两种不同层厚的叠层钢板橡胶支座,对其竖向刚度进行测试,检验了支座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在上海市某地铁车站附近修建两层砌体结构足尺试验模型,通过改变厚层橡胶支座的类型及布置方式形成4种现场试验工况,检验了基础隔振措施对提高地铁邻近建筑室内舒适度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基础隔振措施可使楼板的Z振级减小约19 d B,且隔振频率越低时,舒适度提高效果越明显;合理控制竖向隔振频率与楼板第1阶自振频率的比例关系,是设计基础隔振结构的关键,比例越小时隔振效果越明显;基础隔振虽能明显减小楼板的竖向高频振动,但也同时放大了整体结构的竖向低频振动,舒适度由低频振动控制;基础隔振会使基础部位的峰值速度出现增大现象,但对现代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不会构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2.
本文对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1:50微粒混凝土整体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该电视塔的动力特性和在地震动下的加速度、位移和应变反应,以及破坏过程和破坏部位。  相似文献   
93.
铅芯橡胶基础隔震房屋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力—位移滞回曲线的实际特性、对隔晨支座的滞回特性和粘滞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组合分析模型,铅芯橡胶隔晨支座滞回模型采用双线性库仓阻尼器模型及速度粘滞阻尼模型。对房屋模型进行了三维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并与模型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分析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4.
95.
钢榫连接的新型集成房屋榫卯节点受力复杂,很难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软件分析来评估结构抗震性能。对苏州某公司设计、生产的一栋单层钢榫结构集成房屋进行了足尺结构地震模拟台试验,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察和试验数据的分析,证实钢榫节点强度较高,连接可靠,在地震中无损伤,整体结构具有抵抗9级及以上大地震考验的能力,可以适用于高烈度地区。  相似文献   
96.
本文对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房屋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分别对模型结构输入了单向、双向、三向地震动、对三种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模型的结构地震反应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水平双向地震输入时主轴方向结构地震反比单向输入时小,而三向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主轴方向地震反应较单向输入时有明显增加,竖向与水平地面运动的相关性对结构反应的影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7.
在既有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一典型的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排架结构工程实例进行了非线性分析,揭示了该种结构温度应力和变形特征,可供实际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8.
组合支座隔震结构及其动力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介绍了用于基础隔震结构中的一种新型组合式滑移支座,它由滑板式橡胶支座和普通橡胶支座组合而成。并且建立了这种组合支座的恢复力模型,分析了由该组合支座所组成的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时程分析,计算表明了这种组合支座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惠的隔震支座。  相似文献   
99.
在旧房改造中,采用层间隔震新方法进行抗震加固,使旧结构抗震性能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0.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概述了基础隔震系统的发展及其在国内外的工程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几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常用的基础隔震系统,通过对具体工程实例的分析,说明了基础隔震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在我国广阔物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