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篇
工业技术   3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The galvanic-coupled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GCIBC) uses the human body as the channel for data transmission. The signal flow through different paths within different measurement schemes, resulting in distinct devi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is method completely uses human body channel to transmit low-power signals, and has good anti-interference performance.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the channel research of GCIBC has not determined a set of recognized and accurate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standards. However, few researcher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principles between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This paper aims at three commonly used measurement methods. Abstract the equivalent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ree measurement schemes: direct measurement, using high-precision differential probe and using balun. The signal return paths generated by three measurement methods are analyzed, the impedance matching and energy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are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empirical expressions in different cases are listed. The mechanism between the channel measurement results generated by the set experiment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comparison experiment is clarified. The comparison experiment with complete floating measurement is carried out as a reference to verify the proposed opinion. The measurement error caused by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figurations is verified.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opinions for the experimental error analysis of GCIBC research in the future,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selection of experimental 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32.
注塑机充填压力与产品件重的相关性分析及压力控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和分析揭示了注塑机产品的件重和充填过程的压力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注塑机注出产品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是产品件重的重复性,这一强相关性的发现为新的注塑机控制方法的提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依此,在充填过程实施了全程压力控制,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3.
为探究氯吡苯脲(1-(2-chloropyridin-4-yl)-3-phenylurea,CPPU)处理对莲子采后细胞壁多糖降解特性的影响,以‘太空莲36号’莲蓬为试材,以清水浸泡为对照,以5 mg/L CPPU对莲蓬进行处理。结果表明:CPPU处理可有效维持莲蓬及莲子较好的表型,保持莲子脆嫩口感;CPPU处理的莲子含有更高的共价结合果胶含量和更完整的纤维素多糖碳链结构;CPPU处理可有效抑制果胶甲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等果胶降解酶和外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内切葡聚糖酶等纤维素降解酶的活力,从而延缓共价结合果胶降解及水溶性果胶、离子结合果胶积累,并保持莲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同时,CPPU处理保持了莲子细胞壁结构和纤维素微纤丝的形态,并抑制了细胞的质壁分离。因此,CPPU处理有利于抑制莲子细胞壁多糖的降解,更好地维持细胞完整性,保持莲子的口感,从而延缓其采后衰老。本实验为鲜莲蓬和莲子的采后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4.
Proteus与Keil在单片机开放性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针对单片机开放性实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实践环节引入EDA技术的新方法。利用Proteus在软件环境对单片机系统进行建模,采用Keil完成对系统软件的编制与调试,通过Proteus与Keil对搭建的虚拟系统进行联合仿真,实现了脱离实物电路的软硬件仿真与调试,较大降低了设计难度与开发成本。具体阐述了开放性实验新方案的开展与组织形式,并以一个具体的设计实例说明其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35.
王凤杰  刘锡民  陆长平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0,49(4):0403006-0403006-7
为分析相干激光引信在云雾干扰下的探测性能,基于Mie散射理论和Monte Carlo方法建立了相干激光引信在云雾中的探测模型,仿真获取相干激光引信在多种云雾干扰场景下的探测回波,分析回波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性,以及云雾能见度、探测位置和探测角度对回波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干激光引信可利用回波频域特征准确探测和识别目标,且不易受云雾能见度、探测位置和探测角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证明:相干激光引信在云雾干扰下具有优良的探测性能。  相似文献   
36.
37.
为了确保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最优参数组合,进行了机器人砂带磨抛去除参数的优化方法研究.在分析砂带磨抛过程后建立了表面粗糙度和磨抛去除率模型.运用deform软件对工件磨抛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建立了磨抛去除率和粗糙度回归方程.以加工表面粗糙度和材料磨抛去除率作为目标函数进行双目标优化,并运用NSGA-Ⅱ算法确定了最优参数组合.以仿真数据为基础进行正交试验,对理论和仿真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所确定的最优参数组合进行磨抛加工试验,能够达到预期的磨抛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表面加工质量良好,所用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38.
针对进口原油高硫、重质化,新建原油罐大型化,原油储备油库沿海布局的趋势,原油储罐的腐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产生腐蚀的原因,提出了涂料防腐方案,并提出支柱对应处底板增焊不锈钢板等防护措施及罐底板采用涂料与阴极保护的联合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39.
针对大失准角条件下初始对准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大方位失准角下的GPS/INS组合导航初始对准方法。充分利用GPS提供的外部信息,以失准角的正余弦函数误差为状态变量,分析了GPS杆臂对初始对准的影响。并以上述工作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滤波补偿算法。所提方法不仅可补偿大方位失准角,且可在方位角计算精度较低情况下直接进行导航解算,不需等待对准过程结束。在车载试验中,将该方法与传统小失准角前提下的对准方法进行了对比,并对对比结果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失准角情况下,该方法可在100 s左右完成对准,失准角可收敛到1°内,导航位置误差可控制在2 m内。  相似文献   
40.
已有的充电站等待时间研究往往忽略不同车辆充电需求的时变差异性,为全面描述充电等待时间的时变规律,文中提出了物联感知环境下电动汽车充电等待时间分布的预测方法。首先,确定充电站到达车辆数分布和充电时长分布,采用M/G/n排队模型模拟充电站排队等待系统,求解电动汽车充电等待时间分布函数。其次,建立用户选择充电站效用函数,利用Multi-logit模型对各个充电站内的充电需求进行预测。再者,根据充电需求预测值和网联充电站实时数据更新平均到达率、服务时间变异系数,提出电动汽车充电等待时间短时分布的预测算法。最后,以某城市某区域为例,验证了该分布的准确性,并通过路径选择分析了充电等待时间分布和可靠性对充电站的影响,为减少充电站排队拥堵和均衡电网负荷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