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1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21.
雷云 《云南建材》2011,(10):13-14
楼板裂缝是不可忽视的质量事故,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而且还造成建筑物渗透,甚至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也会给房屋使用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本文对高层建筑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与控制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2.
雷云 《电讯技术》2001,41(6):34-37
本文根据脉冲压缩技术对雷达发射机的辐相特性要求,分析了传统上变频器方案的缺点,提出利用锁相环方案解决信号的幅相失真、保证雷达对目标的检测性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3.
本研究采用碱式还原熔炼法高效分离回收黑铜泥中铜资源,并对其中铜、砷物相的迁移转化行为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碱式熔炼过程中碳酸钠不仅可以降低熔渣粘度,提高粗铜相和渣相的分离效率,并使黑铜泥中As2O3与As2O5碱化形成NaAsO2和Na3AsO4,减弱砷氧化物向单质砷的还原转化,继而减少粗铜中砷含量。过程中增加碳酸钠添加量、提高熔炼温度、延长保温时间可提高黑铜泥中铜回收率,并有利于降低粗铜中砷含量,然焦炭过多时,黑铜泥中CuSO4易过还原为CuS,其夹带进入渣中,造成铜损失。反应条件为焦炭添加量为3.5%、熔炼温度1400℃、碳酸钠添加量为57%和保温时间150 min时,黑铜泥中铜回收率可达94.15%,所得粗铜中铜含量为96.51%,砷含量为2.86%,研究实现了黑铜泥中铜的高效分离回收。  相似文献   
124.
针对国内某型号34CrMo4无缝钢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钢管内折缺陷,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对缺陷微观形貌和微区成分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分析,探讨了34CrMo4无缝钢管内折缺陷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钢管内表面内折缺陷区域有大量层次明显的裂纹,并且在内折缺陷区域、生产线热加工后管坯和模拟生产线热处理后的管坯中均发现了Cu元素富集现象。在生产线管坯穿孔咬入过程中,高含Cu夹杂物被轧碎挤压至晶界处,并沿晶界渗入,破坏晶界的连续性。由于穿孔产生的轴向拉应力以及高含Cu夹杂物的出现,使管坯沿轴向变形过程中出现基体不连续现象,管坯在不断延伸过程中出现微裂纹,无缝钢管内壁在随后的连轧和定径过程中形成内折缺陷。  相似文献   
125.
原油流变学课程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文首先调研了国内石油类院校原油流变学课程的开设情况,从我国国情、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备性及课程的应用层面阐述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并从学院重视程度、教师教学水平、课程体系特点及实验室配套建设水平层面分析了课程建设的困难和挑战,最后提出了课程开设对教师、教材、教学等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6.
为探究CaCl2溶液对红黏土渗透系数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试验、渗透试验、热分析试验和扫描电镜(SEM),对红黏土试样受不同浓度(0.0、0.1、0.3、0.5、1.0 mol/L)的CaCl2溶液饱和后的渗透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当孔隙溶液浓度从0.0 mol/L增加到0.5 mol/L时,红黏土的渗透系数先降低后升高;此后随着孔隙溶液浓度的增加,渗透系数呈下降趋势;利用热分析试验,得到红黏土在加入不同浓度CaCl2溶液后强结合水的含量,其强结合水含量的变化与红黏土渗透系数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利用扫描电镜(SEM)观测了不同浓度CaCl2溶液下土样的微观结构,Ca2+增大了红黏土矿物结合水膜厚度,导致土的有效孔隙减少,从而降低了土体的渗透性。该研究成果可为红黏土作为隔离墙隔离污染物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27.
随着全球磷酸铁锂电池退役量的增加,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电极材料的高效分离与回收利用技术亟待突破。本研究采用热解工艺去除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磷酸铁锂颗粒表面的有机黏结剂,通过改变其表面润湿性,以实现正负极颗粒的高效浮选分离。借助XRD、XPS、SEM-EDS、TEM等手段,系统研究热解对电极材料表面元素含量、化学态变化、形貌、物相和粒径的影响,揭示热解对电极材料表面改性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磷酸铁锂暴露出大量亲水性表面;随着热解时间的延长,磷酸铁锂的亲水性先增加后降低。当热解温度为500℃时,聚偏氟乙烯(PVDF)中的—(CH2CF2)n—完全断裂,热解产物单分子氟化物继续分解,留下热解碳。磷酸铁锂物相和粒径在热解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对最佳热解条件下(600℃、30 min)得到的热解产物进行浮选分离,精矿中磷酸铁锂品位为87.88%,回收率为95.17%。以回收的磷酸铁锂精矿作为正极材料制备电池,其在0.2C充放电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33.65 mA·h/g。  相似文献   
128.
为明确煤层应力集中、顶板断裂和断层滑移等诱冲条件下岩煤组合结构体破坏失稳机制,自主研制了岩煤结构静动组合加载多参量试验系统,实现了多尺度岩煤组合结构两向静-动组合荷载的独立施加,动载施加间隔可达0~2 000 ms,实现了深部矿山多种动力扰动条件的模拟.同时该系统可搭载数字散斑监测系统、声发射-电荷信号监测系统,实现了岩煤结构失稳过程表面应变场、位移场和破坏失稳前兆信息监测,最后应用该系统开展了静载、侧向动载和两向动载条件下含弱面岩煤结构体滑移失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静载条件下岩煤组合结构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分区破坏形式,破坏失稳时间为0.28 s,侧向动载条件下岩煤组合结构表现为整体倾出的失稳模式,破坏失稳时间缩短至0.001 s,两向动载冲击后岩煤组合结构先保持了5 s的稳定阶段,随后煤层整体倾出.荷载条件是影响岩煤结构体力学行为的重要力源因素,试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