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41.
目的 研究AlMg/Al2O3粉芯丝材电弧喷涂的飞行粒子、扁平粒子、涂层结构及涂层抗冲击性能.方法 研制了2种含微米级Al2O3粉料的铝基粉芯丝材,利用扫描电镜对收集到的电弧喷涂过程中形成的飞行粒子、扁平粒子以及喷涂层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自制的循环冲击设备测试了涂层的抗冲击性能.结果 AlMg/Al2O3粉芯丝材电弧喷涂过程中形成了含有铝镁、铝镁包覆氧化铝、氧化铝3种不同类型的飞行粒子,添加的Al2O3粒径越小,铝镁包覆氧化铝飞行粒子中的铝镁膜增厚,所包覆的Al2O3颗粒越多.喷涂形成的扁平粒子形状复杂多样,表面不平坦,有溅射现象.制备的涂层结构致密、缺陷少,Al2O3粉料粒径范围为400~500μm和30~50μm制备的AlMg/Al2O3涂层表面的Al2O3颗粒平均面积含量分别为5.52%、13.54%,说明添加小粒径Al2O3颗粒的涂层中残留的Al2O3颗粒增多.在500次循环冲击试验下,AlMg涂层和AlMg/Al2O3涂层没有明显的径向、环形裂纹和大面积剥落现象,但存在明显的塑性变形.结论 随着添加的微米级Al2O3颗粒粒径的减小,涂层中Al2O3颗粒的含量增加.制备的AlMg/Al2O3涂层以塑性变形吸收了大部分冲击功,降低了冲击疲劳裂纹产生的可能性,涂层与基体保持良好的结合状态.  相似文献   
142.
采用CO_2气体保护堆焊的方法,制备了不同碳元素含量的Fe-15Cr-3.5B-xC(x=0.1,0.5,1.0)铁基堆焊合金。采用光学显微镜、XRD,SEM等方法分析了堆焊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并对堆焊合金的宏观硬度和耐磨粒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堆焊合金组织主要由M_2B,Fe_2B,M_(23)(B,C)6,M_3(B,C)和含有铁素体,奥氏体,FeCr固溶体的基体组成。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板条状M_2B型硼化物体积分数逐渐减小。堆焊合金的宏观硬度呈上升趋势,但是耐磨粒磨损性能呈下降趋势。磨粒磨损机制为塑性变形引起的犁沟,硬质相的断裂和脱落。  相似文献   
143.
本文着重介绍了锆磷氟复合乳浊釉的乳浊机理,以及基础釉对乳浊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4.
比较红茶、绿茶和银杏叶经红茶菌发酵后发酵液的理化性质,探明不同茶菌发酵液抑菌效果差异;分析发酵时间对银杏茶菌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不同茶菌发酵7d后,观察和比较发酵液外观、菌膜、菌体生长、pH值、酸度和还原糖含量变化,测定茶菌对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茶菌发酵7 d后外观和生化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发酵液pH值均...  相似文献   
145.
在干部人事管理等一些MIS系统中,许多设计者都大量使用了代码。随着大量代码的引入,在处理系统的输出时,如何构造一个合理的代码字典,设计一个好的数据结构和简洁的算法。使系统在将代码翻成汉字时有较高的效率,在系统输入时,又能方便地在屏幕上采用翻页的办法直接查找代码与汉字的对照表,供选择输入就成为  相似文献   
146.
利用从茶菌中分离纯化的4个优势菌株构建人工复合菌剂。通过单独培养和不同复合方式培养的比较,确定菌株在茶菌发酵和菌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分析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经历多次传代接种后,采用人工分离和宏基因组分析相结合分析菌群组成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菌株中,葡糖醋杆菌J5(Gluconacetobacter sp. J5)是产生纤维素和菌膜的核心菌株。混合菌株组合C3C5C6J5发酵后在菌体生长、糖利用、发酵液pH值、总酸度和茶多酚含量等指标与自然发酵相似。经历6代转接后菌群稳定,复配的菌株在人工菌群中均为优势菌株。表明从天然茶菌饮料中分离纯化功能菌株,通过菌株复配构建稳定的人工发酵剂可行,为茶菌的标准化工业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