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工业技术   4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采用超声波相转移催化技术,以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先将对羟基苯甲酸和碳酸钾成盐,再使对羟基苯甲酸钾盐、氯化苄在水和二甲苯的二相体系中酯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苄酯。经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条件:超声功率160W,超声温度85~90℃,超声时间1h,氯化苄与对羟基苯甲酸摩尔比为2:1,四丁基溴化铵与对羟基苯甲酸摩尔比为0.02:1,二甲苯与水体积比为1:4。产率可达90.3%。  相似文献   
452.
在装有丝绕矩形螺旋圈填料的精馏塔内进行二甲醚-甲醇-水三元体系精馏实验,原料在填料层的中部加入,在压力0.55MPa-0.95MPa,进料温度20℃~80℃,回流比0.1~0.6,进料中二甲醚摩尔分率0.0705~0.1354的范围内,考察了操作条件对二甲醚精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回流比和进料中二甲醚摩尔分率的增加,塔顶二甲醚的含量随之增大;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塔顶二甲醚的含量减小;进料温度不大于70℃为宜。建立了二甲醚精馏塔的平衡级稳态数学模型,采用序贯的循环嵌套迭代计算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453.
探讨了混合酸体系中电解质浓度与氧化参数对铝高压阳极氧化膜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草酸和成膜添加剂的浓度对氧化膜的孔径和孔的形貌有显著影响,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氧化膜的孔径增大,变化范围为250~500 nm,孔形貌从圆形变为规则六边形结构;较高的峰值电流密度导致氧化膜的外边缘破裂;铝高压阳极氧化膜的纵截面照片表明,混合酸体系中的铝高压阳极氧化膜呈现双层结构;厚的多孔层和薄的致密层,孔道垂直于致密层和铝基底,且互相平行。  相似文献   
454.
将超声波应用于铝的阳极氧化处理,研究了超声波对阳极氧化特性曲线、电解工艺参数和膜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能增加氧化膜的生长速率,提高阳极氧化温度与氧化电流密度的上限值,可实现在较高温度和大电流密度下对铝进行阳极氧化。超声波作用下获得的铝氧化膜层表面孔隙率低,膜层均匀,膜的厚度与硬度都比不加超声波体系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55.
压水堆辐照后燃料中子源强在次临界状态下的堆芯反应性测量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压水堆辐照后燃料自发裂变源强和(α,n)源强的计算方法,提出了242Cm近似法和比例系数拟合法两种(α,n)源强计算方法。基于自主开发核设计程序系统,开发了堆内辐照后燃料中子源强计算模块,结合微观燃耗模型可以精确考虑对辐照后燃料中子源有重要影响的反应堆空间效应和实际运行历史效应。燃料组件测试算例结果表明,辐照后燃料总中子源强最大相对偏差约5%。本文工作为次临界状态下堆芯反应性测量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6.
采用电流回复处理、电化学和化学浸泡等方法研究了铝硫酸阳极氧化膜及膜的双层结构对膜层在NaCl溶液中的孔蚀行为。实验表明:硫酸阳极氧化膜具有较高的耐孔蚀性能,膜中的多孔层起着主要作用。多孔层的厚度与孔径是影响膜层耐孔蚀性能的主要因素,多孔层厚、孔径小,膜层耐孔蚀性能就好;反之就差。  相似文献   
457.
介绍了一种采用钽酸锂热释电探测器作为光接收元件、以 80 31单片机为核心实现的中、高温物体发射率及温度实时测量系统。介绍了其工作原理与结构 ,分析了其中的技术难点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讨论了系统的灵敏度、发射率及温度的测量精度。结果表明 ,对 42 7℃抛光的钢铸件而言 ,系统的最小可鉴别温差为 0 .32 K,发射率的测量精度 σελ=1 .72× 1 0 -2 ,|σελ/ελ| 2 .6% ;温度的测量精度σT=1 .8k,|σT/T| 0 .2 575%。  相似文献   
458.
介绍了液体流量标准装置的特点、发展方向及主要技术要求;分析了温度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对变温系统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出了电加热及制冷机组的变温方案、水换热的恒温方案;设计了并联式复合结构的变温系统结构;总结了不同变温方案参数计算方法;运用实例对设计方案、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59.
气化细渣热值低、水分高,难以独立稳定燃烧,因此通常将其和热值较高的燃料进行掺混实现燃烧利用。为研究气化细渣和煤掺烧过程中NOx和SO2的排放特性,利用管式炉燃烧污染物测试系统,在空气气氛下,使用不同比例的气化细渣和烟煤进行掺烧实验,对燃烧污染物的释放量进行实时监测,并计算燃烧污染物的释放总量。通过实验发现:温度是影响NOx、SO2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在高温工况下,NO、SO2的释放量显著提高,NO2、N2O的释放量显著降低。燃料中挥发分的含量与NO2、N2O的释放量有着密切关系,煤中挥发分含量较高,NO2、N2O的释放量也相对较高。整体NO2、N2O的释放量远小于NO的释放量,NOx排放以NO为主。随气化细渣掺烧比例增大,NO、SO2释放量降低。因此,通过与煤掺烧...  相似文献   
460.
采用直流过热刺刀管式蒸汽发生器作为自然循环池式铅铋快堆的主蒸汽发生器。刺刀管式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由内外两根管同心组成,使得环形通道内工质与内管工质及壳侧工质同时换热,造成设计困难。提出了刺刀管式蒸汽发生器离散式设计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设计了热功率为37.5 MW的直流过热式刺刀管式蒸汽发生器。从换热管数量、环形通道尺寸、内管保温层的导热系数三个方面对刺刀管式蒸汽发生器进行了设计分析,同时采用JF因子对蒸汽发生器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当换热管数量由244根增加到550根,一次侧流阻由40 kPa下降至5 kPa,JF因子增加0.4,蒸汽发生器性能提升;环形通道宽度增加0.5 mm,换热段长度增加10%左右,总传热系数和JF因子分别下降13%和14%,蒸汽发生器性能下降;内管保温层导热系数与换热段长度成线性关系,保温导热系数增加,蒸汽发生器的综合性能下降。因此,刺刀管式蒸汽发生器设计宜采用较多的换热管数量、导热系数较小的内管保层材料,同时选择合适的环形通道尺寸,获得最佳的JF因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