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10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苯、甲醇具有火灾爆炸及有毒的特性,其储存运输工程的安全防护设计至关重要.从过程系统的三个区域:正常工况区、非正常工况区和灾害发生区,对装置的安全设计水平及其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正常工况区从工艺过程优化、设备选型、安全设施配置、基本控制要求等方面进行安全防护设计;非正常工况区则致力于对装置运行偏差进行控制,采取必要措施,纠正偏差,促使装置继续运行;灾害发生区的安全防护层即所谓的应急响应系统.  相似文献   
22.
江苏油田是典型的复杂小断块油田,低渗致密砂岩储量占有一定的比例。受复杂地面地下条件的影响,这类储量开发难度大,效益差。通过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致密油藏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及江苏此类储层特有的地质开发特点,确定了致密储层综合评价的指标参数体系;结合行业标准建立了各指标的标准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形成了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为下步江苏低渗致密储层的有序、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介绍了耐热钢的发展历史及其分类,并以国内热电厂、石化行业等常用的珠光体耐热钢12CrlMoV为例,分析了其高温服役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和性能弱化原因。将目前在役的12Cr1MoV钢的判废标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压力管道的失效分析、寿命评估以及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4.
为深入了解碳化硅陶瓷的光学表面加工性能,采用常压固相烧结法制备了碳化硅陶瓷,在保证致密度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碳的含量,研究了残余碳对SiC陶瓷抛光面的表面质量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C的质量含量为3%~7%时,SiC陶瓷抛光表面的RMS(root mean square)粗糙度均约为2nm。当C含量为3%~6%时,SiC陶瓷抛光表面在400~750nm波段的全反射率、漫反射率和镜面反射率无明显变化;当C含量升至7%时,全反射率稍有降低,漫反射率稍有上升,镜面反射率稍有降低。其原因可能是过多的残余碳引起SiC陶瓷的折射率下降和产生光学散射,最终造成镜面反射率降低。  相似文献   
25.
针对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均衡的现状,首次将河道时段来沙总量和时段平均流量的比值L作为判别河道冲淤的中间量,对兰州至巴彦高勒河段冲淤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L小于0.5时河道处于冲刷状态;②L介于0.5~2.5时,河道基本上处于冲淤平衡状态;③L大于2.5时河道处于淤积状态,明显具有来沙多、淤得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6.
本文用混合法,分别以u,τ_(xy),τ_(xz);u,τ_(yz);ω,τ_(yz),τ_(xy);为未知数,求得三维弹性理论一般解,这些解与著名的胡海昌一般解具有同样简单的形式.  相似文献   
27.
针对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均衡的现状,首次将河道时段来沙总量和时段平均流量的比值L作为判别河道冲淤的中间量,对兰州至巴彦高勒河段冲淤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L小于0.5时河道处于冲刷状态;②L介于0.5~2.5时,河道基本上处于冲淤平衡状态;③L大于2.5时河道处于淤积状态,明显具有来沙多、淤得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8.
29.
已建成的小型水库设在坝内的放水洞,由于种种原因都现过不同的损坏,成为水库多发事故的隐患,采用放水洞与溢洪道相结合办法,可消除此隐患,使水库按设计发挥正常作用,建议在小型水库设计中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0.
ASP与ASP.NET是两种基于Intemet的开发工具。ASP.NET是在ASP基础上推出的,是用脚本语言编写的。而ASP.NET是.NET平台在网页编程中的应用。ASP.NET采用全新的技术架构,使得ASP.NET具有更好的性能、语言特性,更易于开发,更易于扩展,更加安全等。本文从AsP与ASP.NET比较、传统ASP产生的问题、ASP.NET解决办法三个方面对传统ASP到ASP.NET的转变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