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33篇
  免费   4752篇
  国内免费   2971篇
医药卫生   72956篇
  2023年   374篇
  2022年   908篇
  2021年   1923篇
  2020年   1558篇
  2019年   1321篇
  2018年   1420篇
  2017年   1590篇
  2016年   1438篇
  2015年   2274篇
  2014年   3117篇
  2013年   3447篇
  2012年   5005篇
  2011年   5510篇
  2010年   4051篇
  2009年   3397篇
  2008年   4308篇
  2007年   3996篇
  2006年   3856篇
  2005年   3271篇
  2004年   2641篇
  2003年   2491篇
  2002年   2147篇
  2001年   1702篇
  2000年   1479篇
  1999年   1191篇
  1998年   638篇
  1997年   603篇
  1996年   490篇
  1995年   425篇
  1994年   388篇
  1993年   273篇
  1992年   487篇
  1991年   494篇
  1990年   401篇
  1989年   437篇
  1988年   347篇
  1987年   342篇
  1986年   266篇
  1985年   294篇
  1984年   249篇
  1983年   211篇
  1982年   132篇
  1981年   115篇
  1979年   189篇
  1978年   126篇
  1975年   135篇
  1974年   148篇
  1973年   138篇
  1972年   125篇
  1971年   14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宁血益明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宁血益明丸 (人参、丹皮、当归、杞子、茜草、桑叶、三七等 )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3年的远期疗效。方法 :68例 1 36只眼DR(气阴两虚型 )患者服用宁血益明丸治疗。并对远期疗效 (1~ 3年 )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宁血益明丸治疗后较治疗前视觉功能明显提高。X2 =42 .90 2 2 ,P <0 .0 0 2 ;血液流变学与治疗前比较t=2 .61 75 ,P <0 .5 ;两者差异显著 ;P VEP高、中空间频率比较X2 =5 .0 4 ,P <0 .5潜时比较X2 =4.92 ,P <0 .5 ,P VEP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宁血益明丸治疗后患者远期疗效稳定。对于增殖型的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2.
HPLC法分析炮制对虎杖中大黄素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海燕  朱华  陈勇  蒋利林 《中成药》2003,25(6):462-464
目的:探讨炮制对虎杖中大黄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虎杖及各炮制品中大黄素的含量按如下顺序减少:酒炙品>醋炙品>90℃ 30min烘品>60℃ 60min烘品>90℃ 60min烘品>盐炙品>生品,各炮制品中大黄素的含量与生品相比差异显著。结论:炮制辅科、温度及时间能使虎杖中大黄素的含量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993.
色谱指纹谱技术在甘肃道地药材大黄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荣  张强  贾正平  樊俊杰  徐丽婷  谢华 《中药材》2003,26(7):484-486
目的:建立甘肃道地药材大黄的数字化色谱指纹谱以用于药材鉴定。方法:采用RP—HPLC洗脱技术进行HPLC分离分析,建立甘肃道地药材大黄的数字化色谱指纹谱。色谱柱:C18柱;流动相:甲醇0.5%乙酸水溶液作为洗脱液;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建立了药材的数字化色谱-指纹谱HPLC-DFPS(HPLC-Digitized Finger Print Spectrum),提供了稳定可控的药材指纹谱图,以及通过与标准药材比较探求了道地药材中用以鉴定的特征峰群。结论:利用数字化色谱指纹谱技术分析鉴定甘肃道地药材大黄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4.
银杏叶提取物速释滴丸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速释滴丸的处方和滴制工艺。方法 :分别以银杏总黄酮溶出百分量和丸重差异为评价指标 ,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处方和工艺优化。结果 :优化结果表明 ,滴丸平均T50 为 3.62min ,平均丸重差异为2.80%。结论 :所研制的银杏叶提取物速释滴丸能明显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 ,达到制剂目的。  相似文献   
995.
蔡毅  朱华  谢芳 《中药材》2003,26(2):88-90
实验研究表明下延叶排草的显微结构鉴别特征为:茎的皮层中可见分泌道散在,中柱鞘纤维环状排列;髓大,中央具众多分泌道。叶上表皮细胞有放射状角质层纹理;并有类圆形油细胞散在;异面叶,中脉维管束2个,大小悬殊。  相似文献   
996.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探讨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医院集中监测方法,收集医院内所有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所有相关的不良事件,对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 收集到3375例住院患者资料,发生与中药注射剂有关的不良事件共有51例,因果关系判断为“可能”者有11例,判断为“很可能”者有40例。与中药注射剂有关的可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1%,92%的不良反应属于过敏反应。所监测的中药注射剂有31种,其中以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退休相对于体力劳动、较高的教育程度相对于文盲来说,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性较高。结论 中医内科病房住院病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少,但个别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颅内压与颅内动静脉压的相关性.方法行侧脑室置管接多功能测压表,颅内动静脉置管接有创血压监护仪.再用结扎一侧颈内动脉、人工窒息等方法致实验狗脑水肿高颅压.先后经颅内动脉、外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甘露醇,记录不同时段的颅内压、颅内动静脉压.结果脑水肿形成后颅内压、颅内静脉压逐渐上升,使用甘露醇脱水后两者又逐渐下降,二者呈正相关.颅内动脉注射小剂量甘露醇15分钟即可达到明显的降颅压效果,与外周静脉给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内压与颅内静脉压呈正相关,与颅内动脉压无相关性.颅内动脉注射小剂量甘露醇即可达到良好的脱水效果,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998.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法选育林可霉素高产菌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林可霉素产生菌N65—2^#、S78—1^#的原生质体分别热灭活和紫外灭活,并将灭活原生质体用PEG融合,从中获得92-201^#融合株,其摇瓶效价分别较N65—2^#、S78—1^#提高17%、52%,且色素分泌少,传代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999.
RF—HFLC法测定人血浆中苯巴比妥、苯妥英和卡马西平浓度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建立血浆中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PB)、苯妥英 (phenytion ,PT)和卡马西平 (carbamazepine ,CBZ)三种抗癫痫药的HPLC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日本分光JASCO 15 0 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 ,ODSHypersil柱 (15 0mm× 4 6mm ,5 μm) ,以艾司唑仑(estazolam ,EZ)为内标 ,流动相组成为甲醇 -乙腈 -水 -四甲基乙二胺 -冰醋酸 (5 0∶5 0∶10 0∶2∶1 5 ) ,流速为 0 8ml·min-1,紫外检测波长 2 5 4nm ,灵敏度AuFs=0 0 2。结果 血浆中 3种组分和内标均能很好地分离 ,无明显的干扰峰。PB线性范围为 2~ 5 0mg·L-1,r=0 9997;PT线性范围为 2~ 5 0mg·L-1,r=0 9998;CBZ线性范围为 0 5~ 2 0mg·L-1,r=0 9998,日内、日间RSD <5 %。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适用于药物监测和中毒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联合检测NM23H1和p53在肝细胞癌原发灶,肝内转移灶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癌旁肝组织中,NM23H1表达最高,原发灶较其肝内转移灶表达高。提示NM23H1高表达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率低,预后较好;p53在癌旁肝组织中无表达,而在原发灶及肝内转移灶中呈显著高表达。提示p53高表达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在肝原发灶及其肝内转移灶和癌旁肝组织中,NM23H1和p53的表达呈负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体积和肝细胞癌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提示NM23H1和p53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在肝细胞癌发生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NM23H1和p53基因及其蛋白产物间相互或协同作用,即p53基因突变或失活后:NM23H1基因随之失活,从而导致NM23H1基因对肝细胞癌癌细胞转移抑制负调控作用的表达,可能是肝细胞癌发生肝内转移的重要分子调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