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9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要】 目的 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 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部分横突切除术治疗Bertolotti''s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末位腰椎部分横突切除术治疗Bertolotti's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1例单侧Bertolotti's综合征患者(Ⅰ型和Ⅲ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根据术后患者疼痛和功能状况及X线检查等评价部分横突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8个月),术后下腰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X线复查无继发性改变,疗效满意。结论:部分横突切除术治疗Bertolotti's综合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适于Ⅰ型和Ⅲ型患者。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合成和基因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中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 β1(TFG - β1)表达分布规律及其细胞来源。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16例胎儿期、8例生长期、12例成熟退变期和 2 7例突出椎间盘中TGF - β1蛋白合成和基因表达。结果胎儿椎间盘脊索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出现阳性免疫染色 ,并对TGF - β1mRNA呈强表达 ,阳性率为94 .3% (15 / 16 ) ;生长期椎间盘中软骨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7.5 % (7/ 8) ,与胎儿期相比差别不显著 (P >0 .0 5 ) ,表达量低于胎儿期 (P <0 .0 5 ) ;成熟退变期阳性细胞明显减少 ;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组织中软骨样细胞、巨噬细胞呈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37.4 % (10 / 2 7) ,低于胎儿期阳性率 (P <0 .0 5 )。结论 胎儿期、生长期和破裂型突出椎间盘组织可产生内源性TGF - β1,提示TGF - β1可能是腰椎间盘发育、生长和退变过程中重要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8岁,因颈痛、四肢麻木乏力19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病人1年半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颈痛、头晕,头颈部剧烈活动后出现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近两个月来进行性加重,来我院就诊。查体:神  相似文献   
15.
两种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术治疗两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术治疗两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40例连续两个间隙病变的颈椎病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n=22):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B组(n=18):椎间盘切除减压、Solis椎体间植骨融合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计分评价临床效果。用颈椎X线侧位片测量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评价影像学结果。结果平均随访26个月(14~37个月)。A、B两组随访末期VAS、JOA评分分别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随访末期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较B组明显(P005)、B组颈椎曲度维持优于A组(P0.05);A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大于B组(P0.05)。结论两种减压重建术均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就颈椎曲度、椎间高度、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而言,B组术式有更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8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组(脊髓压迫组),每组40只。大鼠麻醉后充分显露C5和C6椎板,切除C5左侧半椎板,显露硬脊膜,脊髓压迫组在C6椎板和硬脊膜之间置入吸水后可膨胀聚氨酯薄板(1×3×1mm);假手术组只显露硬脊膜不置入压迫物。两组分别通过BBB(Basso Beattie Bresnahan)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检测评估脊髓功能;于造模后7d、28d、42d和70d时处死大鼠取颈脊髓组织进行HIF-1α及MMP-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在各时间点的表达量(IOD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差异,分析HIF-1α、MMP-2与脊髓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造模后7d时,两组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SEP潜伏期显著性延长,波幅显著性降低;HIF-1α显著性降低,MMP-2显著性升高。28d时脊髓压迫组BBB评分显著性低于假手术组,SEP潜伏期与7d比较显著性延长(P0.05)、波幅显著性降低(P0.05),HIF-1α表达显著性增高(P0.05),而MMP-2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42d时,脊髓压迫组BBB评分、SEP潜伏期和波幅与28d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IF-1α表达显著性增高(P0.05),而MMP-2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70d时脊髓压迫组神经功能较28d时显著性改善,BBB评分显著性增高(P0.05),SEP潜伏期显著性缩短(P0.05)、波幅显著性升高(P0.05);HIF-1α表达较前显著性降低,而MMP-2表达升高,但与假手术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1α表达量与BBB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458,P0.05),MMP-2表达量与BBB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r=0.903,P0.05)。结论: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复能力,HIF-1α、MMP-2表达变化与慢性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神经功能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失稳腰椎使用椎弓根钉固定的侧后方融合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10具L3—S1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用于实验。完整脊柱测试后,于L4,5后方行连续性破坏,并用椎弓根钉固定(PS)和椎体间cage行以下各脊柱重建组:①完整脊柱及PS组。②两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切除及PS组。③两侧关节突关节完全切除及PS组。④椎间盘部分切除及PS组。⑤椎间盘部分切除及PS/cage组。各组分别行载荷量6Nm的前后屈曲实验,记录并比较固定椎间L4,5的刚度值、L4椎弓根钉的折曲应变量、及上位相邻关节L3,4的运动范围(ROM)。结果固定椎间L4,5的刚度值:椎间盘部分切除及PS以外的所有重建组的脊柱刚度均显著大于完整脊柱组,椎间盘部分切除及PS/cage组的脊柱刚度显著大于其他固定组。L4螺钉的折曲应变量:椎间盘部分切除及PS组L4螺钉折曲应变量显著大于其他固定组,而椎间盘部分切除及PS/cage的螺钉应变量在所有重建组中最小。L3,4的ROM:与完整脊柱相比,所有重建组都显著增大了L3,4的ROM。更重要的是椎间盘部分切除及PS/cage组的ROM明显大于单纯PS组。结论若脊柱前方承载能力尚存,使用PS的侧后方融合可获得足够的力学稳定性。在此情况下,椎体间融合会进一步加大相邻关节的活动范围,故不应使用。当脊柱前方丧失其承载能力,单纯PS的脊柱刚度低,椎弓根钉的应力显著增大。对此种病例,cage的使用可增加重建脊柱的初期稳定性,有利于降低后方固定器械的应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两种后路减压、矫形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方法 回顾两种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式治疗4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和影像资料,A组:选择性责任节段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2.7±0.5)26例;B组: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固定(5.8±1.7)20例。应用JOA、VAS评价腰腿痛和活动功能,用Cobb法测量腰椎侧凸角、前凸角;比较两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 结果 平均随访2.8年(2~6.5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B组显著大于A组(Pt<0.001, Pb<0.001);术前侧凸角分别为(22±4.6)°(A组)和(28±7.3)°(B组),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11±3.8)°(A组)和(12±5.9)°(B组),B组改善率显著优于A组(P<0.001);术前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9±4.6)°(A组)和(18±7.3)° (B组),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29±3.8)°(A组)和(32±5.9)°(B组),两组矫正率无显著差别(P=0.17)。术前、随访末期JOA评分为14±3.6、23±4.7(A组)和13±3.8、21±5.9(B组),分别较术前显著改善(PA<0.001,  PB<0.001),改善率两组无显著差别(P=0.24);术前、随访末期VAS评分为8±0.16、3±0.07(A组)和8±1.8、4± 2.7(B组),分别较术前显著改善(PA<0.001, PB<0.001),两组改善率无显著差别(P=0.22);并发症发生率B组显著大于A组(P<0.001)。 结论 长节段固定侧凸矫正率高于短节段固定,但两组矢状面矫正和临床症状改善率相似,长节段固定手术并发症多、术后腰椎活动功能差,应该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9.
单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3年10月至2008年2月,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A3.1型(37例)、A3.2型(30例)胸腰椎骨折.术后摄X线片来测量骨折椎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位指数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腰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用时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7 ml.随访6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9.8个月(4~27个月),全部骨性融合,除1例出现螺钉松动外,无内固定失败.术前骨折节段平均矢状位指数及骨折椎楔变指数分别为13.06°、42.96%,术后分别为4.47°、21.78%,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除2例外,最后随访末见明显矫正丢失(P<0.05).临床腰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经骨折椎单节段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治疗部分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相似文献   
20.
腰椎弓根钉固定后两种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侧后方融合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进行生物力学比较, 探讨腰椎重建术式的选择方法。 【方法】10 具小牛尸体腰椎标本( L3-L6) 用于实验。从L4-L5 后方破坏腰椎稳定结构, 并用椎弓根钉固定( PSF) 和椎体间cage 行以下重建: ①完整脊柱+PSF, ②两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切除+PSF, ③两侧关节突关节全切+ PSF, ④椎间盘部分切除+PSF, ⑤椎间盘部分切除+PSF/cage。各组均行载荷量为5 N·m 的前- 后屈曲测试, 记 录固定椎间( L4-L5) 的刚度值及L4 螺钉的应变量, 并比较。【结果】除椎间盘部分切除+PSF 外所有重建组的脊 柱刚度均显著大于完整脊柱组, 椎间盘部分切除+PSF/cage 组在所有的固定组中获得最大的脊柱刚度。椎间盘 部分切除+PSF 组在所有的重建组中螺钉的应变量最大, 而椎间盘部分切除+PSF/cage 组的螺钉的应变量在所 有重建组中最小。【结论】若脊柱前方的承载能力尚存, 使用PSF 的侧后方融合可获得充分的力学稳定性。当 脊柱前方丧失其承载能力, 单纯PSF 的脊柱刚度低, 螺钉的应力显著增大。对此种病例, cage 的使用可增加重 建脊柱的初期稳定性, 有利于降低后方固定器械的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