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比较老年和青年2个自杀高峰人群的特征,合理利用自杀干预的资源. 方法:对全国23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自杀案例抽样进行调查,根据年龄将自杀的2个高峰进行分组:55岁以上(老年组)和15~34岁(青年组),就两组的自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在性别比例上,老年组男女比例为1.4∶1,而青年组为0.8∶1;在自杀方式上,两组均以服毒方式较多,老年组自缢者比青年组明显较多;老年组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以患急重病或受伤为主,而青年组以夫妻不和为主. 结论:从合理使用自杀干预资源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人群应用不同的干预措施,老年人应以改善生活质量和就医条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为主;而青年组应以加强宣传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迟发性运动障碍(TD)与糖代谢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采用Simpson迟发性运动障碍专用量表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TD患者(TD组)30例和非TD患者(非TD组)32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病理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TD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全自动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的特征及相关的精神病理学差异。方法采用自编犯罪学调查表对首发精神分裂症62例凶杀案,与已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64例凶杀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凶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均为幻觉、妄想,但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被害妄想(χ2=9.63,P<0.01)及病理性防卫更为突出。作案动机中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动机多见(χ2=10.50,P<0.01),已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现实动机增多(χ2=8.11,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犯罪学特征相对稳定。精神病理症状早期识别及有效治疗对于预防凶杀行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患者男,50岁,硕士,自由职业。2009年11月(49岁)无明显诱因凭空听到楼上有钻东西的声音,觉得脑子发麻,便推测是有人用仪器照射他的脑袋,目的是让他变傻,盗取了他文章。还认为隔壁的2个女邻居用监视器监视他。2011年1月患者拿枕头、纸箱、木板盖在身上,以此抵挡射线,常一个人坐在柜子下发呆发愣,不说话。觉得家里不安全,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褪黑素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76例有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按照入组顺序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褪黑素治疗组(以下简称褪黑素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褪黑素组患者每晚服用褪黑素1次(9 mg/次),对照组患者只维持常规治疗;观察期均为12周.76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末盲法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TD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4,8,12周末,对照组患者AIMS总分较治疗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均>0.05);褪黑素组患者AIMS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均<0.05),治疗第12周末舌部、上肢的TD症状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均<0.05).治疗第8,12周末两组AIM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褪黑素组和对照组治疗各时点TESS总分与治疗前比较,褪黑素组患者治疗第4,8,12周末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均<0.05);而对照组及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检验,P均>0.05).结论 褪黑素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TD有效,对舌和上肢的症状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氨磺必利组(入组25例,完成20例)及利培酮组(入组20例,完成19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监测催乳素及糖脂代谢方面的各项指标,并分析治疗前后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与治疗前相比,催乳素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5);利培酮组较氨磺必利组催乳素升高更为显著。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体质量指数均升高(P0.05)。结论:与利培酮相比,氨磺必利对催乳素的影响相对较轻,而两种药物对代谢方面的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褪黑素改善伴有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安全性.方法:76例伴有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给予褪黑素9 ms/d,对照组只维持原药物治疗.疗程12周.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韦氏记忆量表(WMS)、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词汇流畅性量表(VFT)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WAIS在操作、言语及全量表总分上,RBANS在语义流畅性及VFT在所有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WMS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E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褪黑素能改善伴有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的城乡差异及相关的精神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自编犯罪学调查表对62例城镇精神分裂症凶杀案与72例农村精神分裂症凶杀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凶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均为幻觉、妄想,但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偏低(t=6.09,P<0.01)、外显精神症状较为突出(χ2=5.13,P<0.05),被害人以邻居多见(χ2=3.46,P<0.05);城镇精神分裂症凶杀案中无业人员多见(χ2=9.01,P<0.01)。结论文化差异及经济、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凶杀行为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54岁,农民.主因间断出现情绪不好、悲观伴躯体不适10年余入院.既往体健,1999年因母亲去世突然出现情绪不好、悲观绝望,同年7月首次住我院治疗,诊断为抑郁发作,予帕罗西丁30 mg/d治疗61 d后"痊愈"出院.出院后患者坚持服用帕罗西丁 30 mg/d直至2007年逐渐停药,停药后病情无波动.2009年8月患者无诱因再次出现情绪不好,认为2012年是世界末日,感觉胃部不适,经常打嗝并有自杀观念,无自伤、自杀行为.2010年9月2日患者第2次住我院治疗,精神检查可引出思维迟缓、记忆减退、情绪低落、兴趣缺乏、自杀观念,伴有呃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发作.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商品名:怡诺思,辉瑞公司生产)75 mg/d治疗,9月6日增至150 mg/d,9月10日患者出现四肢震颤、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考虑为药源性震颤,予盐酸苯海索2 mg/d拮抗后震颤症状随即消失,9月22日考虑患者抑郁症状改善不明显,将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增至225 mg/d,3周后抑郁情绪消失,于2010年9月30日停盐酸苯海索,停药后未再出现震颤,四肢肌张力正常.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并对两者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