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目的观察芪参养肝方对刀豆蛋白A(Con A)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的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胶原合成及细胞因子α-SMA、TGF-β1分泌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芪参养肝方组,造模期间芪参养肝方组给予芪参养肝方药液灌胃。检测3组小鼠肝功能、肝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和α-SMA、Col I、ColⅢ、TGF-β1mRNA表达以及α-SMA、Col I、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而芪参养肝方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HE、天狼猩红染色显示,芪参养肝方组肝小叶破坏及胶原纤维增生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胶原沉积明显好转。模型组肝组织中α-SMA、TGF-β1、Col I、ColⅢmRNA表达量及α-SMA、TGF-β1、ColⅠ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而芪参养肝方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芪参养肝方能抑制Con A肝纤维化小鼠α-SMA、TGF-β1分泌及HSC活化,促进活化的HSC凋亡;并能下调ColⅠ、ColⅢmRNA表达,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其有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82.
桦木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五环三萜系化合物,它具有抗逆转录病毒,抗疟疾和抗炎特性。该研究主要目的是观察白桦脂酸对Payw1.3质粒急性感染小鼠模型的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实验的Payw1.3质粒急性感染小鼠模型(n=15)采用水动力转染技术构建,随机分为PBS对照组(n=5),白桦脂酸药物治疗组(n=5)及拉米夫定对照组(n=5),建模成功后次日分别予以白桦脂酸(100 mg·kg-1),拉米夫定(50 mg·kg-1),PBS药物灌胃,每日1次,连续7 d,分别在3,5,7 d眼眶静脉后采血,ELISA法测血清中HBsAg及HBeAg表达,并在7 d后处死小鼠,southern法检测肝组织HBV DNA表达。结果发现与PBS对照组相比,5 d时白桦脂酸能明显抑制Payw1.3质粒急性感染小鼠HBsAg表达(P<0.05),与拉米夫定效果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白桦脂酸和拉米夫定对HBeAg表达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白桦脂酸和拉米夫定对肝组织HBV DNA表达均有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揭示了白桦脂酸能够抑制Payw1.3质粒急性感染小鼠血清HBsAg表达及肝脏内HBV DNA的复制。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刀豆蛋白A(ConA)对小鼠脾脏细胞表达纤维化蛋白(FBRS)的诱导作用及可能的分子信号机制。方法:选择雄性BALB/c小鼠,制备小鼠脾脏细胞悬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onA刺激不同时间脾脏细胞后FBRS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ConA刺激不同时间后FBRS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信号通路阻滞剂对FBRS的蛋白表达的影响和ConA对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表达的活化作用。结果:ConA能刺激小鼠脾脏细胞FBRS的mRNA和蛋白表达,ERK信号通路阻断剂PD98059可以明显抑制ConA引起的FBRS蛋白表达,且ConA刺激后能够明显活化ERK的表达。结论:ConA可通过活化ERK信号通路,诱导小鼠脾脏细胞FBRS的表达。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灵猫方药物血清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效果。方法:应用SD大鼠备置5倍和10倍灵猫方药物血清、生理盐水大鼠血清,将3种血清分别作用于HepG2.2.15细胞,在第72小时、96小时、144小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eAg。结果:与生理盐水大鼠血清相比较,灵猫方药物血清在72小时后即产生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作用,96小时时对乙肝病毒(HBV)的抑制率达到高峰,在144小时对HBV的抑制率有所下降;5倍灵猫方药物血清和10倍灵猫方药物血清在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灵猫方药物血清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抗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探讨王灵台运用"肝八味"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肝病病机为正气亏损、邪毒为患;治以益气活血通络、健脾柔肝补肾、清热解毒散结、调和阴阳;常用药物为潞党参、生地黄、川石斛、炙鳖甲、全当归、淫羊藿、炒白术、虎杖等八味。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灵猫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灵猫方组.ConA(15mg/kg)尾静脉注射制作肝纤维化模型,每周两次,共10周.正常组给予双蒸水灌胃,其余组分别给予秋水仙碱(0.2 mg/kg)、灵猫方(7.5g/kg).末次灌胃24h后处死小鼠,检测肝脏病理变化以及血清ALT、AST、ALB、DBIL表达水平、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变化、肝组织纤维化蛋白(FBRS)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与模型组相比,灵猫方组血清ALB水平明显增加,DBI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HYP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2)肝脏病理学检测,灵猫方组肝纤维化的程度和胶原显色指数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P<0.01).(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FBRS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灵猫方组肝组织中FBRS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中药灵猫方通过降低肝组织纤维化蛋白的表达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比较补肾法和清肝法治疗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补肾组和清肝组,各20例;补肾组给予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清肝组给予双虎清肝颗粒,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和IL-2、IL-6、IL-8、IL-10、IFN-γ等细胞因子变化。结果补肾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补肾组积分降低幅度较清肝组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补肾组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清肝组(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肾组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0.05),而清肝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各T淋巴细胞亚群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补。肾组IL-2、IFN-γ水平显著增加(P〈0.05),IL-6、IL-8水平降低(P〈0.05),清肝组IL.6水平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IL-2、IL-6、IL-8、IFN-γ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补肾法和清肝法均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但补肾法免疫调控作用显著优于清肝法。  相似文献   
88.
GC-MS定量测定山豆根非生物碱部分成分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GC-MS定性、定量分析山豆根非生物碱中的部分化学物质组成和含量.方法:非生物碱部位样品经TMs衍生后,采用GC-MS法测定,通过NIST 2.0数据谱库检索,结合人工解析,鉴定各种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结果:从非生物碱部位共鉴定了24个化合物,其中定量测定了19个化合物的含量,占总量的34.72%,其中5个糖类成分占22.62%,9个有机酸占11.81%,其他5个成分占0.29%.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定性、定量测定植物中复杂初生代谢产物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9.
江云  高月求  李曼  张鑫  周振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552-1555,155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客观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5年进行肝脏组织活检的468例CHB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客观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的结果,分析各种临床客观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病理的相关性。结果:炎症活动度以G2期(70.1%)为主,G4期(1.9%)和G0期(0.0%)最少;纤维化分期以S2期(40.6%)为主,S0期(9.0%)和S4期(4.3%)最少。不同年龄段患者与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不同lgHBV-DNA与炎症活动度无相关关系(P>0.05),与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HBsAg水平和不同HBeAg水平与病理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不同炎症活动度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间和不同纤维化分期患者的AST和GGT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与肝脏组织病理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脏的功能和患者的病情,有助于了解不能行肝组织活检患者的病情和抗病毒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利用D12492高脂饲料建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为NAFLD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组,正常组20只采用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20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NAFLD模型。分别在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16周进行体质量、肝质量、肝组织匀浆检测,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肝脏三酰甘油等指标变化,并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从第4周开始高于正常组小鼠(P<0.05~P<0.01),而肝脏质量从第8周开始高于正常组小鼠(P<0.05);与正常组小鼠比较,从第8周模型组小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P<0.05~P<0.01);各时间点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从第12周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三酰甘油含量升高(P<0.05和P<0.01)。肝组织HE染色示:从第12周模型组小鼠肝组织见脂肪变,并散布全肝,肝细胞肿胀,细胞质易见脂肪空泡,肝细胞有炎性改变;至第16周模型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较前严重,且出现大量炎细胞的浸润。结论:通过高脂饮食诱导的非NAFLD小鼠模型是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简单,重复性强,可为NAFLD的机制研究及药物治疗提供稳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