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年1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中医药治疗各种慢性肝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确切的疗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引起国内外专业工作者的关注。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某些进展,但尚未形成规范的诊疗常规或指南,因此,在临床研究工作中遇到了某些工作难题。纵观国外肝病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形成慢性乙型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刀豆蛋白A ( Con A)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Balb/c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16只)和治疗组(16只)。模型组和治疗组按照1.25mg/100g小鼠体重予以尾静脉注射Con A,正常组予注射相应剂量生理盐水,1次/周,共10周。治疗组于造模同时,予血府逐瘀汤药液1ml/100g小鼠体重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则予以等量饮用水,1次/d。10周后,处理各组小鼠,留取血清、肝脾标本。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白蛋白(Alb); 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和胶原沉积;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ALT和AST活性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HE染色可见肝细胞坏死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天狼猩红染色可见大量胶原沉积和假小叶形成;肝组织α-SMA和TGF-β1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ALT、 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炎症和胶原沉积明显改善;α-SMA和TGF-β1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可通过减轻肝脏炎症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而改善Con 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山豆根中抗HBV的物质基础,并探索建立肝炎灵新的质控标准。方法采用正丁醇萃取方法提取山豆根药材中的总皂苷成分。并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不接种细胞只加培养液)、细胞对照组(接种细胞但不加药物)、药物干预组(分为不同浓度组)、阳性药物(拉米夫丁)对照组,药物作用9天后,采用ELISA法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上清中病毒DNA含量,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山豆根中皂苷类组分和其他各组分在体外只有高浓度时对HepH2.2.15细胞具有毒性抑制作用,其他稀释倍数的浓度均无显著毒性;山豆根中皂苷类组分和其他各组在体外都具有一定的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各组分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其中山豆根中正丁醇水溶液组分的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作用较优,而山豆根中皂苷和其他组分并未显示出更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山豆根中皂苷和其他组分并未显示出更好的抑制病毒作用,提示山豆根中尚有其他成分或各种不同成分组合的抗HBV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参葛方对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8周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参葛方不同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造模大鼠分别在第5周开始随机分为模型组及药物组,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及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水平(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葛方治疗组大鼠肝脏组织TG、FFA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明显改善,同时FINS和IRI下降(P<0.01)。结论:参葛方可降低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大鼠肝脏FFA的含量,减轻肝脏脂肪沉积和肝脂肪变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的一种快速的建立方法。方法: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喂养普通基础饲料和改良后高脂饲料10 w。比较两组大鼠血清ALT、AST、DBIL、HDL-C、LDL-C、TC和肝组织匀浆GGT、TG、GSH含量的变化及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第10周时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DBIL、HDL-C、LDL-C、TC、TC/HDL-C均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匀浆GGT、TG含量升高,GSH含量降低(P<0.05)。正常组大鼠肝组织未见明显脂肪变性及炎症,模型组大鼠在小泡性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伴随淋巴细胞浸润和灶状坏死。结论:改良后高脂饲料可加快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造模进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灵台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治疗应以"调和阴阳"为原则,强调祛邪不伤正,综合调护患者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7.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含有婴儿4-6个月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和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并适合婴儿肠胃的消化和吸收,然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的产妇是否可以哺乳”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补肾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乐敏  高月求  王灵台  陈建杰 《肝脏》2003,8(1):69-70
补肾冲剂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40余年的经验总结而研制的药物 ,由巴戟天、菟丝子、桑寄生、丹参和虎杖等多味中药组成 ,临床上治疗了近千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并已制成院内制剂供临床使用。本项临床研究的目的是验证补肾冲剂的疗效。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采用以病为主 ,病证结合方式选择观察对象。西医参照1995年 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 ;中医“肝肾亏虚兼湿热”辨证标准参考国家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  相似文献   
19.
健脾方对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健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树突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慢乙肝脾虚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赛诺金500万U,肌肉注射,每周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方(每日1剂,分2次服用),用药6个月。分离培养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HLA-DR、CD86、cD80、CD40、CD14、CD11c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两组DC的功能,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结果治疗组DC表面的CD86、CD80、CD40、CD11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刺激指数、IFN-γ、IL-12的变化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方明显改善DC的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可能是其提高临床疗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补肾方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区域的影响。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8例,分为拉米夫定组、拉米夫定加补肾方l组和拉米夫定加补肾方2组共3组,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和P基因YMDD区域变异。结果:在治疗52周时,拉米夫定加补肾方2组无论是HBV DNA阳性率(6.45%),还是YMDD变异率(3.23%)都比拉米夫定组低。结论:初步表明,拉米夫定与补肾方联合用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对炎的疗效,并可能减少YMDD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